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海边的故事•中午,沙子很烫而水不烫;•傍晚,沙子很凉而水不凉。•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却不一样?提出问题现象观察1.用同样大小的炉火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需加热的时间长,这说明需吸收热量()结论:2.用同样大小的炉火加热同一壶水分别升高10℃和20℃哪个需吸收的热量多?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热量多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温度多的吸收的热量多。同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同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不同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多少与什么有关呢?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相同时间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信息快递:沙这里用加热时间表明吸收热量的多少,用到了转换法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比加热时间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或者: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沙还需要什么器材?记录数据表格0.10.1沙水加热时间升高温度质量/kg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沙比水要的时间___。实验结果:此时等质量沙子比水吸收的热量___。推理:短少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___。不同•分析与结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c”。单位是J/(kg·℃)比热容定义:物质的比热容热量质量温度变化量比热容大水的比热容比沙____,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温度,水比沙子吸收的热量___.(多,少)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比沙子升温___(快,慢)多慢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水4.2×103铝0.88×103洒精2.4×103干泥土0.84×103煤油2.1×103铁、钢0.46×103冰2.1×103铜0.39×103蓖麻油1.8×103水银0.14×103砂石0.92×103铅0.13×103•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不同比热容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水的比热容最大。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比热容一般不同。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大。观察课本42页比热容的意义。水吸热升温比别的物质___(快,慢)水的吸热能力比别的物质__(强,弱)强慢(1)、用水冷却汽车的发动机(2)、暖水袋(3)、中午,沙子很烫而水不烫;(4)、傍晚往秧田里灌水,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现象与应用(5)、三峡水库区的气候受影响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Q吸=cm(t-t0)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会有什么不同?Q放=cm(t0-t)热量计算公式课堂练习1、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答: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而砂石和泥土的比热容比较小。在同样受热或遇冷时,水的温度变化比砂石的小。所以,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不像内陆的气温变化那样显著。2、农村在培育秧苗时,为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要往秧田里灌水,夜间秧田里温度不致降得太多,秧苗不致冻坏,早晨再把水放出去,以日照使秧苗温度高一些,有利于生长。请说明原因水放热降温比较慢泥土吸热升温比较快3、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多少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B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B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C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D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变化的多少以及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都无关。D5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发生改变的是()A一杯水倒掉半杯B水凝固成冰C0℃的水变成4℃的水D将铁块锉成铁球B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你能说出它的道理!end为什么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答:因为吐鲁番盆地砂石、泥土较多,这些物质的比热容较小,太阳一晒,它们的温度很快升高;太阳一落山,温度很快降低,所以早晚温差较大。4、质量为200克的铝壶中盛满温度为20℃的水后,进行加热,当壶中的水吸收了5.04×105J的热量后,水温升高到80℃。此过程中铝壶吸收了多少热量?壶中所装水的质量为多少千克?已知铝的比热容为0.88×103J/(kg.℃)解:由Q水吸=c水m水Δt升得m水=Q水吸/(c水Δt升)=5.04×105J/[4.2×103J/(kg.℃)×(80-20]℃=2kgQ壶吸=c铝m铝Δt升=0.88×103J/(kg.℃)×0.2kg×(80-20)℃=1.06×10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