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开一中高一年级(下)语文学教稿编号15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型:新授制作人:李春燕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3年5月日【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学习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著有《稼轩长短句》。二、写作背景辛弃疾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一直没有受到朝廷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担任,不肯让他率兵北伐,实现抗敌复国的想法。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之气。偶有登临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三、解题“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自主学习】一、正音释义(在括号里注音,横线上释义)遥岑.远目()断鸿玉簪.()螺髻.()会鲈.()鱼堪脍.()倩何人揾.()英雄泪二、整体感知根据注释,疏通全词,明确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合作探究】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一)赏析上片:1、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落日”“断鸿”“游子”这些意象如何理解?有什么作用?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二)赏析下片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课堂小结】: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课后反思】水龙吟答案(一)赏析上片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小结: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二)赏析下片(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典故作者态度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课堂小结】: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辛弃疾一首破阵子,现在我们回顾该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