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又称为一般文学,是指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常义上的“文学理论”同义。(4)世界文学:(歌德)希望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消除各民族文学的分歧,促进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19世纪末期的欧洲(法国)。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最初成就:法国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挑战(争端—融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发端于台湾。第一节诞生与确立史前期(萌芽期)古罗马文学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世纪但丁《神曲》文艺复兴时期浮士德形象的传播启蒙运动伏尔泰《论史诗》、《中国孤儿》(德)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两位先驱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歌德学科形成(形成期)标志:1、名称的提出:1818年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比较文学教程》。2、讲座、课程的开设:1827—1830在巴黎开设比较文学讲座。正式诞生: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标志:1、创办杂志:匈牙利的梅茨尔的《总体比较文学报》。马克思、科赫《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研究》。2、出版专著:波斯奈特《比较文学》。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课堂。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贝茨《海涅在法国》。学科确立主要发源地:法国2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贝尔“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安“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总体比较文学报》第一本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的发展(西方)巴尔登斯贝克《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歌德在法国》《比较文学评论》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注重影响研究卡雷“形象学”基亚《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比较文学史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联系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美国学派产生背景:1、多民族的国家融合;2、新批品理论的影响;(关注文本细读)3、国家文学的底蕴。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诞生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学派:雷纳·韦克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研究国别文学史;批评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隔开。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基本观点:1、比较文学史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美、法共同点:都赞成比较文学史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不同点:1、在研究对象上,美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同时还主张跨学科的研究。2、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两个学派的融合: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批评法国学派的狭隘,提出“比较文学史人文主义”。美布洛克《比较文学新动向》比较文学的发展(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荣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文学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付东华翻译法·《比较文学史》,1935年《比较文学绪论》发表,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意见:1、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2、比较文学在性质上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只是一种研究方法;3、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的特征。(一)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比较文学史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其开放性包含三层含义:A、不受时、空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B、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比较文学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了读者大众和客观世界;C、研究方法上,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二)宏观性(三)理论性比较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比较文学强调理论性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将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比较美学)防砸十分重要的地位,寻求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文学进入3个发展阶段,国际比较文学正经受着3段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挑战。1、比较文学“理论化”的积极意义;2、中西比较文学的兴起;3、文化研究的热潮。3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法国学派——世界的关系史(事实联系)美国学派——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比较文学历史: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第二次会议召开(美,教堂山)——标志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跨越地域、学科研究美学价值的关系(与法的区别)中国学派——跨越民族、国家。文学研究(分支)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法:法国具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对象:美::没有法:研究外部联系研究方法:美:研究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学科理论支柱:1、建立这门学科的学科依据2、从事这门学科的理论指导确立学科研究对象的两大原则:1、独特性原则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与别的学科研究对象重合,只有当某些对象必须由这门学科来研究的时候,该学科才是充分必要的2、完全性原则:即确定的研究对象必须是该学科的全部,而不是部分。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一、具备的基本属性:跨越性、可比性和文学性1、跨越性指跨越民族界限、文化体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的问题。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它的先决条件。2、可比性只有那些具有比较研究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才是比较文学的对象。3、文学性指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与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综上所述,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三者缺一不可。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包括三种文学关系亲缘关系(历史事实关系)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交叉关系1、亲缘关系(法国学派):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见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现象。如《狂人日记》同:主人公都是疯子,社会的小人物,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不合理。2、类同关系(美国学派):在两个或多个民族之见,有些文学现象虽然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如简爱与子君同:勇敢地冲出封建禁锢,以叛逆精神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为女性的独立、平等和解放而奋斗。3、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见存在的相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如诗与画哥特式建筑的文学《呼啸山庄》宗教与文学以上三种关系构成了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几种特殊情况的认定:1、卢梭-----瑞士日内瓦人-----法国作家2、晁衡----日本人----中国唐代诗人对于这两种情况,在认定时就应采用文学史上传统的定论,并以作家的主要活动地点及其作用的所在地来确定其归属。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1、影响研究所谓“影响”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个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过去的创作中无法做出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2、影响研究的定义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4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过程划分为放送、传播、接受者三个方面。3、影响研究的分类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分为: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一)流传学以“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流传学模式:【一】直线式或辐射式影响研究1、“一与多”如《歌德与法国》《歌德在英国》《歌德在西班牙》《歌德与中国》2、“多与一”如外国作家或文学与中国的关系【二】交叉式影响研究:从直接到间接的接受过程,现实了两个接受主体间的差异性,同时也说明放送者的影响的多质性,如莱蒙托夫从普希金那借用了拜伦诗体故事的模式,并且又直接从拜伦的作品中。。。【三】循环式影响研究:如《赵氏孤儿》(春秋)——托尔泰改编《中国孤儿》(蒙古)(二)渊源学: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技巧等来源根据梵第根的分类:渊源学可分为五种方式: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旅行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1、笔述的渊源即见诸文字的如冰心、作品深受基督教影响2、口述的渊源即不见诸文字如欧洲的浮士德3、旅行的渊源如拜伦在两次欧洲之行后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4、孤立的渊源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一部作品找到另一部文学作品的渊源。如《圣经》中的该隐杀其兄,被上帝成为第一个杀人者而驱逐出境——拜伦《该隐》赞美该隐的反抗斗争5、集体的渊源(三)媒介学: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学或出版物媒介、环境的媒介1、个体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发生影响的以个体为单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旅行者、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如鲁迅翻译多国作品、日本又通过鲁迅的翻译了解了外国作品。2、团体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产生影响的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学术团体、文学文化交流使团等,如文学研究会3、文学或出版物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产生影响的书籍与报刊4、环境的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产生影响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