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思维方式尚没有形成,法制观念呈现群体差异。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应采取以下措施: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设法律公选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制教育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高等院校,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总体现状自2006年秋到我校工作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本科生班主任工作并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笔者授课的过程中,对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行了随机的抽样问卷调查。经对所有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总体状况大体如下:1.1普遍认同法律的重要性但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在调查中,对“你是否认为,不懂法律知识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的回答中,有81.2%的人选择了“否”。可见,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的水平不高,在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学生只对我国现行法律略知一二。问卷对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考察。对“我国的法定婚龄”一题的回答,正确率是53.6%。对这些基本法律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其所受教育的水平是不相当的。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已受到较高水2平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却不容乐观。1.2相当关心法制建设但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关心中国的法制建设,对“你对国家制定法律是否关心”的回答中,78%的人选择“是”,对“您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态度”,87.1%的人选择“赞成”。但同时学生也对中国当前的法制状况表现出缺乏信心,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在对法律条文认同感方面,赞同“法律确实难维护老百姓权益”的人占49.8%,不太确定的占40.1%。可以看出,法治社会是大学生的追求,但对我国法制现状他们产生了困惑和疑虑,可见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负而影响。1.3知行不统一缺乏法律思维方式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同法制,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法制观。但当让他们做出行为选择时却出现了极大的矛盾。回答“如果您明知某种行为是违法的,不包括犯罪,但对您有好处,您会……”一题时,选择“权衡利弊大小之后再决定”的人数与选择“不做”的人数一样多,各占44.5%。在守法用法倾向方面,有16.1%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法律阻碍我的自由发展,我就可以打破这种教条”;在如何应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方面,20.3%的被调查者认为“尽最大的能力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不值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强度还没有达到指导行为的程度,大学生更没有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制教育的目的还远没有实现。1.4法制观念呈现群体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您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什么是至高无上的”一题的回答,选择“法律”的城市学生占其总数的55%,农村学生占其总数的42%;女同学对学习法律的兴趣比男同学要差,表示“不想花时间与精力学习了解法律条文”,女同学比男同学高出近10个百分点;高年级学生的法制观受社会影响更大,对“如果您明知某种行为是违法的,不包括犯罪,但对您有好处,您会……”一题,高年级选择“权衡利弊大小之后再决定”的比例比低年级高出4个百分点。此外,理工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比文科学生要大,对“您认为没有法律知识一样会生活得很好”的回答,理工科学生回答“否”的占其总数的90.5%,文科学生占其总数的87%,可见大学生的法制观与其生活背景、阅历、性别、思维方式等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增大了法制教育的难3度,法制教育应考虑到受教育对象的群体差别。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2.1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守法律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遵守法律都成问题,那么又何谈其他方而的素质呢?法律素质在思想政治素质中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青年学生加强和提高法律素养。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遵纪守法观念与习惯的养成,是社会个体进行价值判断和进行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一个合格的法制化的人,其价值观必然符合社会主义的法制和道德。良好的法律素质是促使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动力基础。[1]2.2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高校的管理体制正在进一步改革,传统高校的管理模式将有巨大的改变,高校所承担的管理职能也会有所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学生的管理将部分地推向社会,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中以校方为主体变为以社会为主体,大学生所接触和涉及的法律问题将逐渐增多。怎样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与机制,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2.3加强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大学生只有在“知法”和“懂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原因,民众对法的敬畏之心很强。在常规的思维中,人们认为自己只要不去触及它,就可以相安无事了。这种意识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学生被侵权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我们的学生有时候由于不懂法,根木就不知道被侵权,更谈不上用法律来捍卫自身的权益了。当前在高校发生的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多数是由于大学生不懂法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2.4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形形色色的法律调整。我们青年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到社会上去,都将成为一个市场化的“人”。作为市场主体的单个的人来讲,要了解市场经济,要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掌握相当的法律知识是不行的。尽管在道理上可以说有专门的法律工作者从事这方而的工作就可以了,但可以断定的是,在市场经济中,你不懂法或懂法但不会用,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我们4每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将处处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怎样使我们的行为合乎规范要求,使我们的行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制社会的要求,加强法制教育是至关重要的。[2]2.5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治国不但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要依法办事,而且要求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要依法办事,高校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讲,学校的管理应是依法行政的一个环节。使校方与学生的权益得到最大的维护,不了解法律是不行的。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依法治国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依法办事,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佼佼者,其法律方面的要求应该更高。我们的大学生要成为懂法、守法和会用法的公民,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这是国家和社会对新时期大学生所提出的要求。3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与方法3.1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当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完成。该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高校思想政治课“05方案”的要求,由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原《大学法律基础》课合并而成。新课程中法律部分的内容没有压缩,但是课时却明显减少,按照新大纲要求该课程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实践课时往往是形同虚设或者流于形式。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只能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应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时、经费投入、教学人员配备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搞好法制教育,真正将法制教育落在实处。总是在出现问题后才反思我们的法制教育没做好的做法是既不科学也不明智的。3.2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法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认知的主要途径。为了把课堂教学的成效落到实处,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教师不仅要深谙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这是搞好法制教育的重要保证。第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法律课的实效。首先,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即对教学重点必须用足时间多讲详讲,对于一般问题则可少讲略讲;对于教学中难懂的概念原理要讲得通俗易懂、明自透彻,使学生领会精神实质。其次,适当地引进案例教学。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郎代尔教授曾经说过:“有效地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5的途径之一是学习那些包含这些原理的案例”。案例要选得准,分析透彻,以达到以例学法、举一反三的效果。再次,要联系实际。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专业方向等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对法律的偏见和无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第三,课程安排要系统化,要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用法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以此确定教学内容,形成有主、有次、主次相济的教学体系。[3]3.3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各门法律公共选修课随着法律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大学生在课余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多了解些法律。这就要求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开设各门法律公共选修课,以满足对法律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需求。例如可以开设《婚姻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公选课程。除了开办选修课之外,还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办“法学双学位”,使真正喜欢学习法律的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攻读法学第二学位。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择业求职也有很大帮助。3.4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模拟审判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法院身临其境,感受法庭审判的实践过程,让案例事实说话,会比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讲解更有震撼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庭审过程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案情辩论,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对法律的适用,会对学生学习法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在课堂组织模拟审判,让学生自己来做法官、原告、被告、证人等法庭审判的参加人员。针对典例案例进行模拟审判,将会使学生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真正道理。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团,下乡进行普法宣传。3.5要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守法氛围依法治校是高等学校实践依法治国战略的具体步骤。高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对法律的信念,进而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需要。近年来,高校在学生处理、学位证书颁发等方面频频被学生告上法庭,充分证明了加强依法治校的紧迫性。对此笔者提出,首先,高校要依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使校园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定校园规章时,必须注意不得与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内容上要以人为木,改变过去重义务、轻权利的做法;程序上应公开、公平、公正,要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广泛进行讨论。其次,高校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6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校师生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