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中国核工业中国的核事业创建于1955年初。新中国成立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从“东方巨响”到和平利用核能,中国核事业从无到有,已建立起包括铀地质矿冶、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核武器研制、核反应堆、后处理到放射性废物处置等在内的完整核工业体系。围绕第一颗原子弹的攻关项目,当时全国26个部委和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0多家工厂、院校、科研单位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会战。“两弹一艇”伟业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是空前的创举,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核大国的行列,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国在一些原属空白的重要科技领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世界科技前沿。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装机容量31万千瓦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中法合作建设的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为中国高起点地建设和管理大型核电站提供了宝贵经验。现已建成的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正在建设的江苏田湾核电站,将成为中国三大核电基地。1991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出口30万千瓦核电站合同,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出口核电站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建成独立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国内从事核技术应用研究和生产的单位约300家,年总产值约400亿元人民币,有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军事、科研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本国核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中国还积极与世界各国、相关国际组织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此后陆续与18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协定,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等10多项国际公约或条约。促进了中国核电、核技术应用的发展,为推动全球核能和平利用和防止核扩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进入二十一世纪,核武器仍是中国核威慑力量的核心和关键,是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核电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为中国核威慑力量和核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面对风云变幻的未来世界,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必须保持和发展有效的核力量。中国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赵忠尧于1946年6月赴美期间订购了电子静电加速器,并将之拆作零件,历经波折,于1950年运回中国,成为新中国原子科研初始的重要设备。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成立,1950年5月19日,成立了从事核科学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1年10月,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法国杰出的科学家约里奥·居里,约见中国的回国科学家,要他转告中国领导人: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回中国的科学家,作为对中国人民开展核科学研究的一种支持。中国的核工业非常显著地分为两个阶段:“以军为主”阶段和1978年后“军民结合、保军转民”,重点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阶段,但我国的民用核技术却发展相对滞后。一、创建中国核工业的历史背景1.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尽管当时国家的经济力量还很薄弱,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还很落后,但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我国的工业建设和科学研究都已有了新的发展。3.恰在这时,苏联政府又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二、第一次创业(1955年~1978年)1.积极争取苏联援助,独立自主地开展核工业建设(1955年~1960年8月)2.全面自力更生,实现首次核试验(1960年9月~1964年)3.乘胜前进,排除干扰,完成第一次创业(1965年~1978年)很多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军用核技术转变到民用核能领域,如英国在它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4年后,即1956年世界上第一座商业规模核电厂就并入国家电网。外国报刊评论:“中国的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尽快地充分利用非常大的投资而引起的令人遗憾的结果。这种情况部分是由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灾难之一的文化大革命而被耽误。然而,在70年代以前中国决策者们没有认真地考虑核能发电”——中国的核电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三、第二次创业(1979年至今)1.战略转移,核电高科技产业崛起(1)秦山核电站的建成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2)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成实现了我国自主发展核电的重大跨越。(3)秦山三期核电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核电工程项目管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4)与秦山二期和三期核电站建设的同时,由中法合作建设的广东岭澳核电站和由中俄合作建设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也相继开工建设。2.调整结构,核燃料工业跨上新台阶(1)实现了核电站燃料元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国产化。(2)基本实现了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的更新换代。(3)成功地采用了天然铀生产新技术。3.加速发展,核应用技术初步形成产业我国的核应用技术在经历了开创时期和应用研究开发时期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一个以工业应用为重点的全面发展时期,90年代步入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从事核应用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企事业单位有300多家,年总产值约400亿元。核电、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核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听完汇报后,他十分高兴地向到会的人说:“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1955年1月15日1956年7月28日,周恩来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建议成立原子能事业部。1958年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又改名为核工业部。中国发展核工业的初创时期,曾争取前苏联的技术援助。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苏联援建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左)和回旋加速器。1958年6月13日,反应堆达到临界。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消息,同时宣布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到1960年上半年,该所发展到4300多人,22个研究技术单位,22个学科,60个学科分支,成为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铀水冶厂苏联的技术援助,对中国核工业建设的起步起了重要作用。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中共中央信。信中以当时苏联与美国、英国等国家正在谈判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为理由,提出暂缓按协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两年以后看形势发展再说。后来关系进一步恶化,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他们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到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周恩来领导中央专门委员会1962年为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决定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15人专门委员会。由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周恩来任主任。中央专门委员会是一个权力机构,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作的领导。在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铀浓缩厂于1964年初取得了合格的高浓铀。于1964年4月浇铸出铀和钚毛坯,随即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核部件。二机部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中央把第一颗原子弹装置试验的起爆时间(在技术上称为零时)定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15日深夜,有关操作人员完成了原子弹装置的核部件装配、上塔、插雷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基础的初步建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基础的初步建立。首次试验用的原子弹装置技术水平比较高,因此,实现武器化的周期也就比较短。从首次核装置试验成功到制成核航弹(即由飞机运载的原子弹)并空投试验成功,只花了7个月的时间;到制成核弹头,与导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也只用了两年的时间。1965年5月14日进行了核航弹空投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爆炸威力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从而我国开始有了可供实战使用的核武器。1966年10月27日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试验结果,导弹飞行正常,准确地飞向靶区,核弹头在预定高度实现了核爆炸。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我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发展速度是最快的;我国首次氢弹爆炸试验,赶在了法国的前边,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公认中国核技术已进入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早在1958年我国就开始组织力量研制核潜艇。1970年4月28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建筑安装任务提前完成。从5月1日开始试车,表明性能良好。1971年9月,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安全下水,试航成功。这是继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后,我国核技术和核工业发展的又一突出的重大成就。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也为核电站的发展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鲜为人知的中国空中核打击力中国空军轰6战略轰炸机。作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的一部分,中国的空中核打击力量的发展是鲜为人知的。普遍的认为是空中核打击能力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事实上中国自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曾先后研制过几种型号的空地导弹供战略部队使用。1945年,冯.卡门和钱学森(右一)等在德国考察。核武器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但核武器本身不会飞到“敌人”的阵地上,只有将核武器和导弹、火箭结合起来才具有较大的威慑力。钱学森就是将核武器和导弹、火箭结合起来的中国科学家,他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中国核技术发展史上,有很多功载青史的人物。比如,有大家熟悉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还有大家并不熟悉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敏是中国核技术的一大功臣。多年来,连于敏的名字都是绝密。中国歼-11中国发展了新一代空地导弹。这种导弹在某些方面很接近美国的“战斧”式,超低空飞行,采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有多种制导方式,射程在600公里左右。而且有多种发射方式,可从陆空发射,中国的大型军舰可能也会装备这种导弹的发射箱,届时将拥有与美国军舰相似的打击能力。中国现在还正在积极研制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预计下一世纪服役。核能从军用到民用的周期(年)表项目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日期19451949195219601964第一座军用生产反应堆建成日期19441952195619561966第一艘核潜艇建成日期19541958196319691971第一座核电站运行日期19561954196219641991从生产堆建成到核电站投入运行的周期1226825美国以及前苏联,核电站的运行,是在50年代中期;英法两国是在60年代,(见表)而中国直到1991年12月才投入运行,比上述国家晚了27~37年。在发展我国军用核工业时期,高层决策,资源配置上的绝对照顾,不计财力、物力和人力等,使得核工业系统的领导和专家较少考虑经济效益,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且又是穷国,理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上。由于发展核电的技术路线长期摇摆不定,对重大的基本的技术政策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不作决断,贻误了宝贵的时间,这也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非常迟缓的另一个原因。主要的教训有下列几方面:(1)核能在军转民的过程中,我国核电起步太迟。这是能源领域决策失误之一。(2)核电起步后,行动踟蹰徘徊,选择技术路线犹豫不决,缺乏领导的正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