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专题1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史-新课标-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十四│考点考向考点考向复习策略1.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专题十四│复习策略2.恰当运用两个观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历程,同时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正确性。3.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专题十四│复习策略使用建议1.学习时需抓住儒家思想的发展这一主线索,依据【考点梳理】,明确各阶段发展的概况,结合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归纳其演进过程和历史阶段特征。2.思想概念比较抽象,如“仁”“礼”“道”“气”“天人感应”“格物致知”等,需要明确其内涵、外延。3.学习时需联系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专题十四│使用建议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考点梳理第32讲│考点梳理仁私人讲学全面发展仁政君轻民贵天行有常礼第32讲│考点梳理[走出误区]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32讲│考点梳理[对比总结]第32讲│考点梳理道无为小国寡民天道庄子精神自由第32讲│考点梳理严刑峻法军功集权军功私有和买卖重农抑商吏“法”“术”“势”君主集权专制主义第32讲│考点梳理[知能拓展]法家的“法”“术”“势”:“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势”主要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第32讲│考点梳理“兼相爱,交相利”尚贤节用第32讲│考点梳理[概念阐释]百家争鸣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解,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第32讲│考点梳理统一思想“灭学之祸”大一统专制主义董仲舒儒学教化第32讲│考点梳理太学议政运动“世官制”科举制考试成绩儒学专制主义儒生儒学读书风尚科学技术第32讲│考点梳理[知能拓展]儒学在汉代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而在战国秦朝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导致秦朝暴政而亡,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且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汉代儒学便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说的思想,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3)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第32讲│考点梳理“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主张“仁政”,轻徭薄赋;针对伦理道德,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在根本上都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4)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要点探究►探究点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反映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道家老子:反映了奴隶制的瓦解,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动乱,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提出了“无为”主张,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2.儒家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奴隶主阶级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礼”,即恢复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第32讲│要点探究第32讲│要点探究3.墨家墨子: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用人唯贤。4.孟子、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第32讲│要点探究5.法家韩非子: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32讲│要点探究例1[2011·嘉兴模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议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第32讲│要点探究A[解析]A、C属于道家思想,“不以人助天”,意思是人的行为不能妨碍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故本题选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不仁慈的,对待万物应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故C不符合题意。B、D属于儒家代表荀子的主张。[点评]“百家争鸣”和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特点及其影响历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复习备考时注意将先秦诸子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思考,体会古典文化的精髓思想。第32讲│要点探究[2010·上海模拟]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第32讲│要点探究B[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注意把握百家争鸣中各派的思想主张,在诸子百家中,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探究点二董仲舒新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影响1.背景(1)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2)新儒学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君臣伦理更适合汉武帝时期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3)加强思想统治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第32讲│要点探究第32讲│要点探究2.特点(1)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2)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第32讲│要点探究3.影响(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结束了战国以来各种学派相互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2)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但是儒学独尊的局面,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第32讲│要点探究例2[2010·天津模拟]《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第32讲│要点探究D[解析]这时的《春秋》指《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白衣指平民百姓,天子三公相当于丞相的高位。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孙弘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熟读《春秋公羊传》,因此得以封侯,并居高位,天下学士纷纷仿效,这说明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故本题选D。第32讲│要点探究[2009·安徽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第32讲│要点探究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项C正确。选项A是孔子的言论,选项B是荀子的言论,选项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探究点三比较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第32讲│要点探究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新儒学在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1.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第32讲│要点探究2.发展:(1)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2)汉代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3)汉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第32讲│要点探究例3[2011·北京海淀模拟]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依据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第32讲│要点探究D[解析]西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即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中包含“天谴论”,即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西汉时期皇帝下“罪己诏”的举动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第32讲│要点探究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第32讲│要点探究B[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孟子的“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第32讲│教师备用习题[教师备用习题]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第32讲│教师备用习题[解析]C本题考查墨家思想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

1 / 10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