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六│考点考向考点考向考点考向第15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命题规律: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内容上看,多侧重于二战初期的美国政策、美苏冷战、20世纪70年代的多极化因素、20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从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为主,也不排除非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地区高考共考了5道选择题,2009年共考了6道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2008年共考了6道选择题;从命题切入点上看,多是从美国、多极化趋势等来解读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进。命题预测: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侧重于二战后至今世界格局由两极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历程、表现和影响。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与影响、多极化的表现及特点、世界格局变化的阶段特征等问题仍将是重点考查内容。当今世界格局演进与现实联系较为密切,是属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可感触到的历史,与新课标精神相符合,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必然越来越大。尤其应关注当今世界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与世界格局的关系,关注一个国家——美国,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第16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复习策略1.理清一条基本线索: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趋势。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但世界局部地区冲突不断。专题六│复习策略在美苏“冷战”过程中,西欧国家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并走向了联合的道路,实力日益强大。日本在美国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也日益强大。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恐怖主义仍威胁着世界和平。专题六│复习策略2.突出把握三个关键的时间:(1)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各种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即“冷战”,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2)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和中国的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已成为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专题六│复习策略3.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1)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2)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专题六│复习策略使用建议本专题应突出一个主题,即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演进,结合《第15讲美苏争锋》和《第16讲新兴力量的崛起和走向多极化》中的【考点梳理】,理清导致世界格局在二战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个关节点演变的关键因素,世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再结合【要点探究】来总结世界格局演变的规律。专题六│使用建议第15讲│美苏争锋第15讲美苏争锋考点梳理第15讲│考点梳理考点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社会制度国家利益领导世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15讲│考点梳理[温馨提示]“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第15讲│考点梳理考点2“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古巴导弹危机抗美援朝第三世界第15讲│考点梳理[误区警示]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第15讲│考点梳理[思维拓展]“冷战”的历史启迪:(1)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损人又害己;(3)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4)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要点探究►探究点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1.实质(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为了稳定资本主义阵营,遏制社会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突破了以本土为主的“孤立主义”,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要点探究(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绝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它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阵角,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15讲│要点探究2.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第15讲│要点探究例1[2009·海南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第15讲│要点探究B[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第15讲│要点探究[2011·北京丰台模拟]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A.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5讲│要点探究B[解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二者目的一致,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手段不一样,杜鲁门主义是以政治外交的方式,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方式。►探究点二“冷战”局面的出现及影响1.“冷战”的含义:是指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当然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面下的体现。“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要点探究2.形成过程第15讲│要点探究3.影响: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在冷战局面影响的两极格局对峙的情况下,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威胁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呈现全面冷战(如,古巴导弹危机、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等)和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相交织的特点。第15讲│要点探究例2[2010·江苏卷]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第15讲│要点探究D[解析]这里需要知道“另一场战争”是什么、“重建世界”指什么,方可顺利解题。“1945年”提示我们二战即将结束,那么接下来的战争主要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而斗争的原因无外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点。“重建世界”应理解为紧张的国际关系的调整、尖锐的国际危机的缓解,那么执果寻因应该比较容易。第15讲│要点探究[2009·江苏卷]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第15讲│要点探究C[解析]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探究点三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第15讲│要点探究第15讲│要点探究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第15讲│要点探究例3[2010·海南卷]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第15讲│要点探究C[解析]从材料中都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判断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的事件,A、B、D三项都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故排除。越南战争是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第15讲│要点探究[2011·广州模拟]《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6年5月13日,韩国和朝鲜决定,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即西部的“京义线”和东部的“东海线”于当月25日进行试运行。造成当年韩朝南北铁路大动脉中断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C.美苏“冷战”政策的结果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第15讲│要点探究C[解析]铁路大动脉的中断折射了南北的分裂,造成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冷战”。二战结束后,美苏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进驻南北朝鲜,由此造成朝鲜南北分裂。第15讲│教师备用习题[教师备用习题]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建立经互会B.推行杜鲁门主义C.建立北约组织D.实施马歇尔计划第15讲│教师备用习题D[解析]首先审清题干,明确关键词“最能体现”;然后审选项;通过题干可知是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经济方面的政策。A项是苏联方面的,首先排除;最后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B、C项分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政策;D项是援助西欧经济计划,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第15讲│教师备用习题2.[2010·全国卷]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第15讲│教师备用习题B[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第15讲│教师备用习题3.[2008·江苏卷]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