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专业概述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主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1.产业转移的定义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3.市场因素影响企业跨国转移产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的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产业转移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探索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是安徽长江流域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辐射到安徽全省。2008年,区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分别占全省的%、%、%。该区域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第一章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意义第一节承接环境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加速推进,产业高级化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方向,能源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贸易和生产******业加快向重点城市和地区集聚。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大大改善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条件,使之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产业升级与重组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进一步增大。第二节优势条件区位条件优越。皖江城市带紧邻长三角地区,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第一站。交通基础设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速推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开发空间广阔。皖江城市带拥有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技术支撑力量强,生态系统良好,环境容量大,城镇体系完备,开发区发展初具规模,市场辐射范围广,综合商务成本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良好。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民营经济不断成长。加工制造业优势明显,现代农业潜力巨大,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区域合作紧密。皖江城市带是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开放程度高。与国内各地区经济合作密切,尤其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往来更加紧密,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迅猛,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目前,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共同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统筹协调重大改革、社会保障,初步建立了“**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应当看到,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实力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以解决。第三节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将为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发挥长三角等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国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抢抓机遇,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和实践产业转移规律,将在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健全区域合作组织与机制,有力有序高效推进产业转移等方面积累经验,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解决当前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将有助于积极探索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新模式、集约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新举措、推动节能减排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承载能力,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成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培育和壮大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推进机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坚持科学承接,创新发展。强化主体功能分区,优化空间结构,提高投资强度,促进要素集聚。加强资源节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互利机制,促进优势互补,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加强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第三节战略定位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增强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降低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形成与长三角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长三角的产业拓展区和优选腹地,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区域分工协作、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生活******业。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建成联动东西部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第四节发展目标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半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就业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投资环境明显优化,承载产业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体系健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皖江产业、城镇密集带基本形成。皖江城市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带动全省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力争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的产业达到2个。培育壮大一批企业主体,形成()个世界级行业龙头企业、()个世界知名品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开放合作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利用国内外资金年均增长20%,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年均增速不低于%,外贸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以上。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显著提高。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区域间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成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社会秩序优良。建成覆盖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皖江第三章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按照“两轴三区三组团”的空间分布格局,建设产业集聚区,提升现有开发区,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使之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第一节构建“十字形”产业发展轴以合肥市为起点,经巢湖、芜湖到宣城市,形成纵向轴线;以滁州市为起点,经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到安庆市,形成横向轴线,两轴交叉于芜湖市,构成“十”字型产业发展轴。纵轴。依托合巢芜、芜宣、宣广高速公路和淮南、皖赣、宣杭铁路,形成纵向产业发展轴。重点布局装备制造、汽车、家电、高技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横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形成横向产业发展轴。重点布局冶金、建材、汽车、家电、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第二节建设三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在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市,建设产业集聚区,集中连片开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度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形成皖江城市带三大增长极。芜马巢产业集聚区。芜湖、马鞍山、巢湖在强化现有开发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合作开发长江北岸,共同打造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和发展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物流等产业。合肥产业集聚区。以合肥城区为核心,各类开发园区为载体,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开发强度,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家电、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安庆产业集聚区。依托安庆市产业园区和优质岸线资源,建设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石化、机械、轻纺、物流等产业。第三节发展三大产业组团依托铜陵、池州、宣城、滁州产业基础和开发园区,发展铜池产业组团、宣城产业组团、滁州产业组团,形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多点支撑的格局。铜池产业组团。拓展提升铜陵、池州开发区,推动跨江联动开发、集....氐愠薪雍头⒄雇庸ぁ⒌缱有畔ⅰ⒒ぁ⑵盗悴考⒋爸圃臁⒎啊⑽锪鞯炔担由觳盗础?/font宣城产业组团。发挥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建设沿边工业带和旅游产业带,重点承接和发展建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等产业。滁州产业组团。加强与南京无缝对接,重点承接和发展家电、机械、化工、光伏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等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第四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围绕主导产业升级、优势资源开发,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