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经济法律实务学年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涉外经济法律实务讲稿第一讲国际经济合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一、经济全球化反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贸易不断扩大,投资不断增加,资本加速流动,制度不断形成。从客观上讲,由于经济全球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很大。因为按照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能量源于资金的积累。换言之,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第一产业的资金积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第二产业的资金积累。我们知道,在一个经济实体的发展过程中,资金积累需要采用两个战略:上楼梯战略和上电梯战略。所谓上楼梯战略是指经济实体完全通过自身的资金积累来进行发展;所谓上电梯战略是指经济实体通过外部资金来进行发展。就一国而言,如果完全依靠本国积累资金进行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积累时间漫长,可能会失去发展机会,或者说机会成本增加;二是资金量或许不足以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吸引外国投资,允许外国资金进入就成为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手段,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之而来的是,为了吸引外资,鼓励对外贸易,各国开始对自己的各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其中当然也包括法律制2度。与此同时,为了规范各国的行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各种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国际经济合作条约也就应运而生。此外,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回顾过去,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上升年代,大家对经济全球化普遍持一种欢迎的态度。所谓的世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次贷危机、人民币汇率问题、石油问题等等,很少被人们提及。因为在当时,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劳动力成本较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发展中国家产品附加值较低。换言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存在冲突,但是,较之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利益而言,双方的冲突可以忽略不计。(一)经济价值转移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投资的进入可以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外国企业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使社会和谐稳定;二是生产了新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三是增加税收。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优点,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所认同的地方。实际上,我们在对经济全球化的优点沾沾自喜的同时,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却没有发现,那就是经济价值的转移问题。所谓经济价值的转移是指在资本的结构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不同,或者工资水平的不同,企业多创造的价值被转移到发达国家。(二)产业结构优化问题3资本的特性永远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的利润高,哪里的工资低,资本就往哪里去。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最低的地方永远是农村、农民。在外国企业进入后,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农田荒废、农村衰落、农业萎缩的现象已经出现。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并没有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优化。在中国,这一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更为严重的是,连农村的剩余资本也进入了城市,这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萎缩。(三)国际分工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两个重要的经济学观点,一是看“不见的手”,一是“分工合作”。实际上,国际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就是国际分工合作。如果分工合作发生在一个经济体之内,那分工合作多所带来的好处将保留在该经济体之内。如果分工合作发生在几个经济体之间,理论上,分工合作所带来的好处则应在几个在经济体之间进行平均分配。但是,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分工合作所带来的好处却不可能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分配。换言之,好处大部份被发达国家所攫取。最终的结果是发达国家生产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生产低附加值的地段产品。长此以往,发达国家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则越来越穷,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南北矛盾日益加深,南北对抗亦日益加剧。(四)超额利润问题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不是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一方面,发达国家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4家则是赔本赚吆喝。目前的事实是,世界财富始终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当前,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我们从事的是加工贸易,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能够拿到的只是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超额利润则全部被发达国家拿走。但是,我们却背上一个“好名声”——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多。其实,只要世界经济发生一点风吹草动,损失最大的就是中国:外汇储备的真相、人民币汇率被动的影响。(五)垫高与削平问题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分工合作。原则上,虽然发达国家一般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但是,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个别国家,比如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产业得到了升级,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也得到了提高。对于这种情况,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不满意的。因为它冲击了所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此,发达国家会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遏制:一是垫高,二是削平。所谓垫高,是指把那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经济困顿,社会萧条,被经济全球化摔出去的国家继续绑上经济全球化的战车,继续为发达国家做贡献。所谓削平,是指对那些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遏制,防止它们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发达国家。其理由为世界市场有限,世界资源缺乏,世界环境脆弱。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不希望中国这样的国家提高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中分到一杯羹。5这些现象可以从美国控制中国的石油渠道、澳大利亚不允许中国购买矿山、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污染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因此,我们可以称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战争。(六)世界和平问题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战争,那么那些跌入陷阱的国家和民族就会心生怨气。既然通过经济的手段无法解决矛盾,那么,解决矛盾的手段只能发生变化。战争、恐怖主义之所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对付西方世界的手段也就言之成理了。同理,西方国家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在经济手段之外采用其它手段也是合乎逻辑的。二、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困境(一)国际经济制度的公平性问题所谓国际经济制度是指在国际经济领域一整套明示或者默示的的原则(Principles)、规则(Rules)以及决策程序(Decision-makingprucdence)。只要认真研究当前的国际经济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国际经济制度的公平性是存在很大疑问的。换言之,国际经济制度的公平性值得商榷。首先,现行国际经济制度的不公平性表现在貌似公平,实质上偏袒发达国家方面——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其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口号并不是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而是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发展需要提出的。当然,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制度、规则自然而然就由发达国家来制订。从逻辑上讲,发达国家自己6制订的制度肯定不应该奢望它们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是,为了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为了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经济全球化活动,这些制度在表面上必须是公平的。实际上,它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比如WTO的发展中国家例外条款。至于国际经济制度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些条款有多大的可行性,则不在考虑之列——比如WTO的交叉报复条款。其次,国际经济制度的不公平性表现在重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决策机构构成和决策程序不公平方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围绕这些组织所形成的各项制度、规范、程序基本上反映了所有的国际经济制度的基本情形。在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最高决策机构为理事会。形式上,所有成员国均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出席理事会会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份权利由执行董事会代为行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有24名执行董事,其中5名董事由基金会认缴份额最大的国家派人担任,其他执行董事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基金会中负责日常事务的总裁也由发达国家的人士担任。在世界银行的22名执行董事中,5名董事由持有股份最多的国家派人担任,行长由美国总统指定美国人担任。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决策规则中,由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加权投票机制。在国际货币即组织,一国投票权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构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在世界银行,一国投票权的大小取7决于它们认缴份额的多少。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的权利永远在50%以内。换言之,发展中国家没有决定权。在世界贸易组织,其决策是以票数多少来确定。因此,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其它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这只是表现在理论上。在实践中,WTO规定了许多保护措施,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等。致使WTO法律制度的公平性得不到体现。国际经济合作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地位不平等的国家之间的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二)国际制度与国内制度的兼容问题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所谓制度,被定义为“由人制定的规则”、“是人相互交往的规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诺认为,规则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种。“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与和约”。“政治规则可广义的定义为政治团体(及司法)的等级结构以及它的基本决策结构……。经济规则则用于界定产权,即关于财产使用、从中获取收入的权利约束,以及转让一种资产或资源的能力。”“非正式规则来自文化的部分遗产,主要由习俗、惯例、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构成。”我们在讲课中讨论的制度主要为正式规则和国内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首先,国际制度与国内制度的非兼容性表现在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差异性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把自由主义作为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们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自动调节,认为政府对经济放松管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好方法。与此相适应,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减少对经济的干涉。显然,这种做8法与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不合拍的。以中国为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如果离开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指导,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政府也一直把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为了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管理理念比较过去显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由于客观的现实以及特殊的政治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改变。其次,国际制度和国内制度的非兼容性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制度本身的不健全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民族经济弱小以及对外依附程度高。加上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因此,它们往往难以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由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常常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很难接纳国际制度的规则、规定。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在完善制度建设方面实际上要承担双重任务:建立和完善国内制度和参与国际制度。由于时间急迫,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慢慢完善国内制度和熟悉国际规则后再参加世界经济,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融入国际经济存在着巨大风险,稍有不慎,它们将万劫不复。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国内市场、接受国际规则两方面遭到的沉重打击。再次,国际制度与国内制度的非兼容性表现在国际制度的复杂性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上。国际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它的复9杂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构成国际制度的原则、规则、规范繁多;二是这些原则、规则、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手段层出不穷;三是国际制度的层级多种多样,有全球性的、区域行的,还有双边性的。与构建这些制度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本身对各种国际制度的研究就很少,更谈不上什么实践。为了参加经济全球化,为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首先要研究这些制度,其次要寻找制度中对自己有利的内容,最后还有调整自己的国内制度。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学习国际制度和参与国际制度是同步进行的。国际社会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发达国家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呵护我们。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我们既要赶上经济全球化的班轮,避免被边缘化,又不能掉进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以前,各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般都局限于一国的领土范围以内,这样,一个国家的地域范围与主

1 / 2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