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2016年9月“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实质实质:1.指向于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2.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3.既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概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内涵应当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其一,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指学生自身发展应具备的素质需求,具有个体性质。其二,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有社会性质。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1.解决“三维目标”的割裂问题。2.实现我国课程目标的科学化与具体化。3.由于核心素养本身包含了探究过程,有可能带来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4.体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5.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的背景和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科学论证■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坚持继承发展新课程标准最根本的变化是提出总体与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各学科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叶澜:“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真正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什么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阻碍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1.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式的接受性学习;2.“储蓄式学习”;3.“输入式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方式:1.深度学习2.非认知学习3.跨学科主题学习4.连接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将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四种学习“非认知学习”,是指对“非认知技能”的学习。“非认知技能”包括“人际技能”(如复杂交往、社会技能、团队工作、文化敏感性、处理差异、等等)、“个人技能”(如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自主性、适应性、执行力、等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生成探究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连接学习”,是指将高中阶段与大学、职业生涯和公民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的学习。这类学习是帮助高中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职业世界和市民生活的基本保障。通过“连接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和发展“大学知识”、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参与市民生活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实现四个转型1.课堂学习目标,要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核心素养的方向转型。2.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境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3.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4.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不断拓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课堂上的教学多数仍以教师讲授、提问和学生被动回答为主要模式,学生的主动发言比例很少,教师接纳和利用学生观点的比例也很少。学生的质疑同样是寥寥无几。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反思水霖高效发展学堂课堂的灵魂:相信学生、读懂学生、解放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即以相信学生、读懂学生作为实施高效发展学堂的前提;以解放学生、激发学生作为实施高效发展学堂的出发点;以成就学生、发展学生作为实施高效发展学堂的落脚点。“高效发展学堂”的核心,在于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优化学堂结构,全面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动起来、学堂活起来、效益高起来”,一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二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并维持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有限时间和精力投入后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过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教学效益: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学到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教学效果: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获得实际的发展。教学效率:是指教学效果与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比。重视教学效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基于核心素养高效的课堂教学的三个衡量维度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是打造基于核心素养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考路径。课堂教学效益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效果实效化,落实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科思维品质,形成学科素养给学生思维远比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具有了学科素养,就会在理解学科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学科思维去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基于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的角色需要实现转变,转变角色需要重塑行为。在基于学科素养的教改实践中,各学科教师需要更多清晰的指向学科素养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点燃、唤醒,唤醒每一个学生幽闭的心智。怎样重塑教学行为1.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都是学生精神与德性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2.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追求的品性起到重要作用;4.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赢得学生的崇拜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和幸福的源泉。做成功与幸福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