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与上升: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若干转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沉沦与上升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若干转折一、近代中国的U字形历史进程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连接、互相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李时岳:《近代史新论》,1993年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2003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沉沦”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并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使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或其程度不断加深。(屈辱史)“上升”主要指向半封建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侵略的刺激下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现代化)也由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奋斗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若干转折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观察近代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各个不同的历史转折。正是这些不同的历史发展转折,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从“沉沦”到“上升”的基本过程和特点。1、晚清时期的历史转折晚清(1840~1912年)历史时期基本上是近代中国的沉沦时期。(1)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形成了晚清历史的重大转折。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①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打破闭关自守的状态;③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④物质生活和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方面开始西化。⑤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近代史开端,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2)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形成近代中国第二个转折。①“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时代特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任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②《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③迫使中外反动势力调整政策: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起义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外国侵略者重新认识中国统治者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支持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洋务运动:“剿发捻、勤远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三次转折。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中体西用)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①洋务活动是中国工业化的开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人阶级扩大了,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培养了一批洋务人才。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确实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这种新型的物质文明系统,其文化影响绝不可能局限于器物层面——物质文化层,它将通过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根纽带,必然向着制度文化层面、意识文化层面推进。——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②甲午战争的结果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器物,有利于推动中国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文化。③《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急速地面临殖民地化的深渊。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晚清历史发展的第四次转折。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外人于此,则平日唱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支那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张枬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甲午战争后,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企图彻底瓜分中国。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使帝国主义者看到了中国昂扬的民气,不得不改变“瓜分”政策,实行“保全”清政府的政策。瓜分狂潮的转向避免了中国社会在肢解中沦为殖民地,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堕落为“洋人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②清政府挽救统治的改革——1901~1911年“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这场持续11年的改革,从历史事实上审察,是中国睁眼看世界六十年以来,推行西方文明制度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一次。新政内容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引起了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乃至经济、阶级构成和社会利益集团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尽管这场颇具声势的改革最终还是被辛亥革命划上了句号。——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掀揭屋顶而挖开的一个窗洞,……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经济政策的放松鼓励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革命派提供了活动空间;废除科举,鼓励海外留学,造就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政需要大量资金,加上《辛丑条约》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编练新军和设立“皇族内阁”,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新政催生了旧制度的掘墓人”,加速辛亥革命爆发。小结:近代前期(晚清时期),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沉沦”的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2、从清末到民国初:“沉沦”到“上升”的过渡时期1901年到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时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沉沦”的阶级力量还很顽强,“上升”的阶级力量又不够强大。这种顽强和不够强大,体现为“沉沦”与“上升”的交替表演。“谷底”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①1901年《辛丑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③1913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④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⑤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⑥1916年张勋复辟和段祺瑞“再造共和”,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⑦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社会变得极为黑暗、毫无秩序、毫无前途,这正是“沉沦”到“谷底”的表征。但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和希望:①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③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学习西方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④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⑤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被人们接受。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从辛亥革命表现出来的民国历史的起点,也就是“上升”时期的起点,到五四运动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上升”的阶级力量在明显地成长和壮大,“沉沦”的阶级力量在逐渐消退,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1901年到192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例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①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②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材料二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2)阅读材料二,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政治: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进了国民觉醒。②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戊戌变法提倡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③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经济:①实业救国思潮兴起。②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③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④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材料三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3)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辛丑条约》的签订;“二十一条”的签订;“善后大借款”;巴黎和会外交努力失败。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③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4)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材料四中国的变革与外部世界的挑战密切相联,中国以外的现代化模式对中国变革起着巨大的示范影响。……外部世界的冲击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质,一方面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现代化的展开,另一方面新型的外部现代化成功模式又刺激了中国现代化因素的增长。——摘编自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5)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外部冲击具有的二元性质。破坏作用:①经济上:外来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原料,抢占中国市场,阻碍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上:外来侵略势力破坏中国主权,扶植中国反动势力,阻碍中国民主化进程。刺激作用:①经济上:外来侵略势力压力促使中国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促进了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