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室内设计史中国部分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及室内设计第一章目录/Contents010203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第一节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一、穴居穴居有横穴和竖穴两种形式,掏挖横穴的做法出现得较早,但这种方法必须依靠适合的黄土断崖,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较大。为了便于生产,人们在近水的黄土高地上垂直下挖形成一定的空间,便产生了竖穴,穴口上再使用树枝、茅草等搭建顶棚构成实用的空间,用于居住和储藏。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一、穴居河南偃师县汤泉沟遗址H6复原图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一、穴居源于穴居的建筑的发展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二、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为了更好地解决穴内的通风、采光及潮湿等问题,竖穴逐渐变浅成为半穴居。半穴居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空间为挖掘的地坑,上部用一定的材料围合四壁及顶棚形成封闭的空间。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二、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半坡人居住的半穴居圆形房屋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二、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半穴居方形房屋——陕西半坡遗址复原图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二、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开挖的地坑越来越浅,人们在房屋四周直立密排小柱围合成屋身,其上再建锥形屋顶,最终脱离地穴的使用而直接在地面上建造房屋。就具体的室内平面形式而言,早期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又以圆形空间的使用较多。到仰韶时代晚期,地面房屋逐渐变为主体建筑形式,半地穴式房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二、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圆形地面建筑——陕西半坡遗址复原图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二、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仰韶文化的长方形地面建筑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二、半穴居建筑及地面建筑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其内部均形成一个单独的、较为狭窄的空间,中部设火塘。为了缩小室内入口,方形房屋多在门道处设有隔墙,在居寝空间前形成类似“门厅”的空间。而圆形房屋则在门内两侧设置隔墙,形成一个进入室内空间前的缓冲空间,其功能和作用类似于方形房屋的“门厅”。在“门厅”隔墙的背后,圆形房屋室内被分隔出了两个内室。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居住形式三、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多指栽立柱桩、架空居住面的房屋,是由早期的巢居发展而来的。这种架空居住面的木结构建筑通风和防潮都比较好,适于气候炎热和地势低下的潮湿地带居住,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期存在。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第二节第一章•第二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群体形式进行农业、渔猎或者畜牧生产,采用聚居的生活方式,从而发展出由多座建筑组合起来的原始聚落。原始聚落一般都背坡面水,在河谷阶地和沼泽边缘选址。这主要是为了接近水源,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的要求。这样,河谷就成了各聚落之间交往的通道,而更多的聚落则布置在交通便利的河流交汇处。已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多数为现代村镇甚至城市所叠压或在其附近,这说明当时的居民点选址是相当合理的,因此被沿用至今。第一章•第二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仰韶文化的聚落沙盘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第三节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一、装修与装饰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穴底大都经过夯实和用火烤过,有些地面还用火烧过的土块做垫层,从而达到防潮和防水的目的。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先民们已学会使用石灰。早期的房屋墙壁大多是用树枝编成的,然后在内壁抹上泥土。与地面装修的演变相对应,火烤的土墙面和白灰墙面相继出现。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一、装修与装饰此外,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已有了简单的装饰。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已出现锥刺纹样。姜寨和北首岭遗址的房屋墙壁上有二方连续的几何形泥塑,还有刻画的平行线和压印的圆点图案等。新石器晚期,室内装饰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白灰墙面上有刻画的几何形图案;还有的白灰墙面上出现了用红颜料画的墙裙。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二、室内陈设陶器不但是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器物,也可作为室内陈设用品,,最著名的是彩陶和黑陶。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二、室内陈设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二、室内陈设仰韶彩陶——人面鱼纹盆仰韶彩陶——葫芦折线纹壶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二、室内陈设黑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制陶工艺得到空前发展,也标志着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发展。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黑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时期的室内空间和装饰陈设二、室内陈设龙山黑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