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龙书芹13915987620longshuqin@sina.com第十章社会问题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同时社会学理论又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知识点了解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特点现代社会主要的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哪些一、社会问题概述有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热点,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社会焦点问题,即社会关键的问题、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也有人把一时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社会问题;有人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犯罪等凡是社会上的阴暗面及不健康现象都归结为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的涵义英文中“socialproblem”译为社会问题,在欧美国家也用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这些名词来指称1、对社会问题的一些界定社会内容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多样性:A.瓦格纳和桑巴特等:将社会问题归结为劳资矛盾对立;迪尔凯姆:将社会问题归结为社会运行的失调奥格本:社会问题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堕距:物质文化变化快,精神文化变化慢而引起文化脱节)乔恩·谢泼德和哈文·沃斯在《美国社会问题》一书中认为:“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社会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不理想、不可取,因而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的那些社会情况即为社会问题。”台湾张镜予在《中国社会问题比较研究》中写道,一般观念认为,凡是危害礼会秩序的事件,扰乱大众生活的行动,就是社会问题。孙本文认为:“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当社会秩序安定,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生活顺利安全,社会是没有问题的。北京大学袁方主编的《社会百科辞典》对社会问题是这样定义的:“社会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北京大学编写的《社会学教程》则把社会问题定义为:“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进行改革的问题”。陆学艺主编的《社会学》将社会问题定义为:“凡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它是由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内出现功能障碍、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它为社会上相当多的人所共识,需要运用社会力量才能消除和解决”。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一般而言,人们往往是从三个方向去界定社会问题的是否符合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关于社会问题的原因,都强调不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结构的失调或社会发展受到阻碍的结果,其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失调。2、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形成的条件所谓社会问题是指那些由社会结构失调或社会发展受到阻碍导致的、妨碍许多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秩序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争取改进的社会现象。如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离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我国的人口众多问题等社会问题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富勒提出,一种社会现象要构成社会问题必须包含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所谓客观因素是指社会上存在威胁社会正常运行的一种或数种情况,或表现为某种社会状况不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所谓主观因素,则表现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这种客观存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并有组织起来消除这种社会存在的愿望。社会问题的形成条件:(1)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普遍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可能会产生特殊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复杂性: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社会后果及解决条件的复杂多样。群体性:社会问题不是单个独立出现的,而是成群出现的,如※我国的人口众多—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社会流动问题等※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冲突,少数民族贫困及失业率高、暴力事件等※金融危机—(三)要区分的两组概念1、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赖特·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中把社会问题视作公众问题,公众问题与个人困扰是不同的。社会学要研究的就是“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而不是“局部环境中的个人困扰”二者的区别:第一,个人困扰与自我联系在一起,只关系到个人直接体验的有限的社会生活领域,而社会问题涉及的是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和生活领域第二,个人困扰只涉及个人,社会问题涉及的是公众,即公众所共同珍重的某种价值观第三,个人困扰只发生在个人与他人的直接构成的关系领域中,社会问题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矛盾和斗争。2、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对“热点”的定义为:“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可理解为社会某一时期某些引起社会关注的事情或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1)、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友展中存在或产生的、与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事情。如物价、就业、住房、社会治安等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和关注点。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通货膨胀是1994年、1995年的突出社会热点问题,到1996年被反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所替代;1998年同时存在着下岗失业、香港回归、住房改革等热点问题;2001年又被申办奥运会所取代;亚运会和奥运会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褒贬不一:如“下海”(2)、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热点的产生是正常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客观事实,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中,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相似之处,有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问题,有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它们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社会问题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没有得到解决或缓解,就一直存在并为人们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明显的时效性,一旦问题解决或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就会被其他新的社会热点所取代。(2).性质不同。社会问题一般都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3).表现形式不同社会问题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显性的。(4).涉及范围不同。社会问题关注的是公共麻烦;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的发展问题或新的价值观念(如生活方式)等。(5).推动的媒介不同推动社会热点舆论的是传播媒介,是新闻工作者,大量报道,吸引人们的注意,形成社会热点。新闻工作者也将社会问题作为社会热点来宣传,而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是社会学者,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并作出科学的解释。二、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一)功能学派的社会整合理论社会整合是指社会的不同要素,部分组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1、迪尔凯姆的社会整合理论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之所以存在并正常运行的条件;另一方面迪尔凯姆主要分析了社会整合形成的原因、社会整合与个人的关系、团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等三个问题。这些也是要揭示社会混乱或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社会运行的规律性,为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提供参考。迪尔凯姆把社会整合分成两种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整合方式。迪尔凯姆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是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社会整合力量的减弱。在传统社会,社会问题的产生在于传统权威的消失和共同的信仰。在现代社会,社会问题产生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不协调,不能共同担负起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一般来说,一个社会整合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总是和社会整合程度相关联。对《自杀》的研究。2、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社会是一个系统社会体系包括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人格系统整合进社会体系中需要两种机制: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也不是万能的,社会问题产生于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完备或其功能的丧失,使个人的人格系统不能很好地整合到社会文化机制系统中。(二)价值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40、50年代占据了社会问题研究的主流地位。价值冲突理论重新反思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强调实际利益在社会问题形成中的作用。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的不同,人们对统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种行为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往往发生在群体之间。社会问题就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一理论持有者认为,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研究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关系。有三种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中存在的利益与价值分裂,即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交涉是对立双方就发生冲突的问题进行接触和磋商;※达成协议即对立双方各自进行一些让步和妥协,做出有利于双方的决定;※使用权力即拥有权力较多的一方运用权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控制权,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这一方,如走私问题、种族问题(三)社会病理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理论,它将社会比作为生物有机体,并按照医学模式,把符合自然法则因而也符合人们道德期望的社会安排视为“健康的”,而把违背到的期望的人和事物视为“病态的”,也就是社会问题。社会病理学的早期学者都具有强烈的道德义愤,以社会改革为己任,把社会问题归咎于人们的贪婪、堕落、能力缺失和依赖性等。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重新兴起的学者虽然也坚持道德的标准,但把矛头指向社会的制度性安排,认为制度本身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制度有病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病理学来说,社会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人的社会化的失败,个人的社会化结果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期望。因此,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育。(四)社会解组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社会问题,其代表任务有库利、奥格本、托马斯和赞尼克等所谓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行为以惩罚。社会问题就是由此造成的人们违背社会期望的一系列行为。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①无序状态:即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②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使人们无所适从;③价值崩溃:即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社会解组理论认为,社会解组源于社会变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如城市化、人口流动等,社会的某些组成部分跟不上变迁的速度,和其他部分不相协调,就会造成社会脱节,从而导致社会解组。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式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五)偏差行为理论把社会问题看作是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的结果。其中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和标签理论是比较重要的几个理论。(下一章具体讲解)(六)社会建构理论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标签理论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因此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某种情况如何北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及其客观条件。因此,社会建构理论主要研究社会问题的定义过程:(1)社会问题的界定是如何提出并明确化的(2)人们如何维护这种界定(3)被界定为有问题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权力(4)后者在群求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