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定风波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必修三苏轼词两首编辑:马炳德2016-07-29第1页共8页课题课题:《定风波》导学案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学习目标【网】知识与技能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重点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过程【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知识链接】一.题解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敦煌曲《定风波》曰:‘谁人敢去定风波。’《词谱》因李珣之调讹作《定风流》,未免不揣本义。”按《定风波》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另外宋代词人柳永在《乐章集》将其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三体。二.创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探究】1.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案】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2.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答案】大雨: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2)作者这样的风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答案】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傲视风雨)。3.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表现了他2016必修三苏轼词两首编辑:马炳德2016-07-29第2页共8页怎样的心情?【答案】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轻胜马——二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答案】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表现出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答案】“任”字。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答案】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双关)(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旷达)4.《定风波》上片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刻画了一位野外出游,忽然遇雨,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潇洒旷达主人公形象。5.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答案】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②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7.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雨”和“晴”分别喻指什么?【答案】“雨”“晴”分别喻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答案】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答案】没有,心中无雨,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让我们想到谁?请结合二者简析。【答案】“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唐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2016必修三苏轼词两首编辑:马炳德2016-07-29第3页共8页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归隐)(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起绉的平纹丝织物为縠hú)定风波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隐)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板书: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8.《定风波》,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以小见大)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9.从这首词中你得出的最大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答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小结】《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2016必修三苏轼词两首编辑:马炳德2016-07-29第4页共8页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