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研究一.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背景建设工程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目的性的大规模经济活动,是对于原有固定资产的改造或者建造新的固定资产的过程。在大多数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建设行业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建筑业独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或更多;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例如中国,其所占的百分比更要大许多[1]。尽管建筑建设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如此之大,相比较于其他行业,它的效率却是相对低下的。在过去40年间,其他行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建筑工程行业的效率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的。例如,过去40年间,美国大多数行业极大改进了它们的效率,生产力几乎翻了一番。图1中上升曲线表明了非农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下曲线则反映了建筑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在34年中实际下降了10%,而其他行业则保持了同期80%的增长率。图1从1964年至1998年建筑、工程和施工企业行业生产效率下降的趋势数据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美国商务部、保罗·泰丘兹编写,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建筑行业效率低下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美国,实际上它是一个全球范围的问题,英国研究表明,大约30%到40%的建设成本浪费都是低效率造成的[2]。在规模上,全球制造业与建筑业几乎相同,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以购买力平价为标准每年大约有3万美金。但是它们各自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图二所示,制造业每年花费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金额大约是81亿美元,而建筑行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仅为14亿美元。建筑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与它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较少呈现了比较强的相关性。图2制造业与建筑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比较数据来源:全球纵向市场信息技术支出:2002年第二季度预测和分析,国际数据公司研究报告199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国际建筑论坛”上,与会的全世界三十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建筑业在过去5年的变革大于前50年,主要就表现在信息革命给建筑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1999年英国Latham报告指出,英国建筑业在5年内,通过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新的方法、加强培训等可节省30%项目建设成本,而美国的招标网站(www.bidcom.com)和建造网(www.buildnet.com)都宣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到35%的项目成本。因此,为了解决建筑工程行业低效率的问题,就应当从建筑工程领域信息化方向入手,改变行业内传统的信息收集、处理、传递、保存的方法。二.建设工程信息化简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信息化最初是用来描述社会形态演变的综合概念,它与工业化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最早提出信息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的概念,研究中已经对“信息社会”有所提及。对于信息化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很难给出准确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信息化是人类全面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各部门、各行业效率和效能的活动过程和结果[3]。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数据、文档与信息。建设工程信息,反映了项目从前期策划、设计、施工、后期运营等各个阶段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情况,它的主要形式包括了数字、文本、报表、声音、图像、视频等[4]。建设工程信息化,是指对于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与利用。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意味着建设项目参与方可以充分吸取类似建设项目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有价值的组织信息、技术信息、法规信息、经济信息的共享,有助于项目前期的方案决策,有利于项目建设期间的目标控制,也有利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能实现[5]:(1)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2)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3)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4)信息的获取边界(5)信息透明度提高(6)信息流扁平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所能实现的功能如此的重要,而在国内,以丁士昭老师为代表的学术先驱对于我国的工程管理信息化也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丁老师在《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一书中将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运用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了四个阶段:(1)70年代,单项程序的应用,如工程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的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等;(2)80年代,程序系统的应用,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施管理信息系统;(3)90年代,程序系统的集成,它是随着工程管理的集成而发展的;(4)90年代至今,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三.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大多数对于建设工程信息化的发展研究,对于发展阶段的划分较为笼统,仅仅以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来进行阶段的划分,而没有讲明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范围。在数据收集方面,由于时间、交通等方面的限制,课程小组排除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而是选择了查找各年文献的调查方法。以丁士昭老师提出的阶段划分为假设,确定相应的搜索关键词,查找每一年的相关文献数量。在数据的处理分析方面,本小组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当年度相关文献对于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介绍,总结出一定时间段内的信息化特点,通过对特定时间范围内每一年文献数量的统计,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发展趋势的曲线,综合各年特点与趋势曲线得到我国近年来建设工程信息化发展的情况。四.数据整理分析4.1检索策略我们数据收集的方法是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用不同的题名组合采用高级检索精确查找工程管理领域信息化的相关文献资料,统计各年文献数量来验证前面所提出的假设。采用的题名组合:工程项目and信息化;建设工程and信息化;建设工程and网络化;建设工程and系统集成等。4.2数据分析4.2.1各年各阶段文献数量统计表表1各年各阶段文献数量统计表各年各阶段文献数量统计表年份单项程序程序系统数据集成网络平台总计197930003198030003198130003198210001198330003198442006198531004198632005198795001419884120016198966001219907140021199141000141992313001619931900101994415202119954216031199631410027199751217034199828160261999241301720001310216200113131182002348122720031181525续表1200402192220052261929200610414192007215223020080561526200910317212010305152320110472637201221427344.2.2单向程序阶段数据分析图3单项程序阶段文献数量趋势图从图3可以看出,单项程序的发展阶段为1979年-1992年,其中,又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引入阶段:1979年-1983年;传播阶段:1984年-1987年;控制阶段:1988年-1990年;集成阶段:1991年-1992年。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软件:(1)PrimaveraProjectPlannerv5.0(P3)--世界上顶级的项目计划管理软件,代表了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最新技术。PrimaveraProjectPlanner(P3)是为大型研发/制造企业、大型设计院、大型连续运行装置的检修维护(核电/火电厂的检修等)、投资企业项目管理的企业级等等项目管理软件。P3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一个工程项目计划管理软件。它是由从事工程计划管理的土木工程师开发的管理软件,该软件比较切合工程的实际,可操作内容多,功能完备。P3软件得到了国外工程界的推崇并被广泛采用,是世行贷款项目推荐使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之一。发展历程:80年代中期P3开始进入我国,最初是在煤炭部的常村煤矿和水电部的水口电站两个世行贷款项目上使用,效果较好。现在,P3在我国已有近百个用户单位,正应用于包括山西引黄工程在内的几十个国家重点工程。(2)MicrosoftProject是一个易于使用、特性齐全的项目管理软件包。它是一个强有力的计划、分析和管理工具,能够让你在企业范围内,对具体任务要求较高的项目管理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可以找到你的瓶颈所在,以及整个项目的未来开销。你也可以将几个项目进行合并,以便对共享资源、团队工作量,以及你正在同时筹划的多个项目放在一起是否合理进行评估。但MicrosoftProject2007界面的单调,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使其主要定位在中低端,也更适合中小型企业使用,难以成为大型项目、大型企业的管理软件首选。发展历程:第一个版本的MicrosoftProject是于1984年一家与微软合作的公司发布给DOS使用。微软于1985年买了这个软件并发布第二版本的Project。第三版本的Project于1986年发布。第四版本的Project也于1986年发布,这是最后一个DOS版本的Project。第一个Windows的Project于1990年发布,这被标记Windows的第一版本。一个的麦金塔版本于1991年发布,直至于1993年发布的Project4.0forMac,1994年,微软停止开发ProjectforMac。之后的版本发布如下:1992年版(第三版),1993年版(第四版),1995年版,1998年版,2000年版,2002年版,2003年版及2007年版。目前,最新正式版为2010年版,微软已于2010年6月推出。Ⅰ引入阶段:1979年-1983年在这个阶段,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首次被引入组织,从相关文献的数量上表现出数量上的缓慢上升。在开始引入在开始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时候,主要是我国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引入外国的先进理念。我国国家信息化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对MIS才开始研究,薛华成伙等学者对MIS一词下的定义首次出现在《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上。Ⅱ传播阶段:1984年-1987年相关信息技术已经被行业内的一些企业所运用,继而在同行业中进行传播,体现在文献数量曲线的急剧上升。同时,1983年首次提出了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该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相关机构的引导和支持下产生和发展的。作为建筑业中重要的角色,政府参与建筑业有多重身份,有时是建筑产品或服务的买主,有时是资金的提供者,但更多的时候是建筑业生产过程和其他参与者行为的管理者和裁判者。在上一阶段学者对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政府对其进行推广。政府对建筑业信息化的驱动作用是一种集合概念,包含了各种用以激励、规范信息化活动的正式与非正式引导,以及相应的实施机制,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机制的驱动作用(2)制定战略规划,发挥指导作用,对具体工作作出整体性的安排。该阶段我国信息化已从理论向实践迈进,在学术界召开了“中国信息化讨论会:全国信息经济学研讨会”,相继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Ⅲ控制阶段:1988年-1990年由于预算等因素导致企业对信息技术获取和使用的控制加强,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开始放慢,最终旨在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企业深切体会到了运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但绩效的绝对值没有意义,高产出投入比才是企业所追求的,所以企业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后对企业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组织和组织行为方面的作出战略性的调整以实现企业的最好发展。Ⅳ集成阶段:1991年-1992年经过上述几阶段的发展之后信息技术比较成熟地运用到实际业务活动中来,产生的绩效也比较稳定。该阶段同时也是程序系统阶段的引入阶段,实现了信息技术发展上的一个飞跃。4.2.3程序系统阶段数据分析图4程序系统阶段文献数量趋势图尽管计算机在工程管理方面得到了较好应用,利用计算机可以分别实现对工程的预算、进度、施工图等的辅助设计和计算,并在单一方面表现卓越,但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工程数据繁多,单一处理某一方面的数据已经不再能满足对整个工程进行管理的需要。由于管理软件实现了广义的网络技术,那种只能针对一家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量身定做”项目工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