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文学常识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2、(一)通假字1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2衡,同“”,。3.拂,同“”,。(二)词性活用: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三)一词多义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国恒亡____________。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四)古今异义词①人恒过古义今义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五、重点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六、理解性背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2、2、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3、.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结尾句4.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5、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6、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8、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作者从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治理两方面论证。9、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提示:先明确层意;再找出所使用论证方法;最后借助一些起承转合的词语,如首先、然后、又、同时、并且、再、最后等,将前两点内容融为一个整体即可)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10、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11、写法1、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2、从小到大: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9、(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请列举几例。A正面例子:“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2、仲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8、《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9、曹雪芹举家食弱著《红楼梦》10、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11、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12、“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B反面例子: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2、商纣王、隋炀帝等例子。七、总结升华: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①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②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2、有人认为:逆境固然可以磨练人,但顺境更容易使人成才。你如何看待呢?3、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5、送你名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积小恶必成大恶,积小善必成大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八、课堂练兵1、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你能找出并判断本文论据是哪一类吗?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这几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4、“是人”是指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本文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6、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对联。上联:历经忧患成大器;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大任”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