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邯郸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讨论稿)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河北省教育大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教育部“双万计划”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通知》(冀教高函〔2019〕26号)精神,加快我校高水平本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我校师范专业认证和硕士授权单位建设工作,实现我校的内涵式发展,特制订本方案。一、建设思路与目标坚持“学科交融、互为依托、差异发展、特色支撑”的总体建设原则,按照“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机制健全、布局优化、结构合理、措施得力”的整体建设思路,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形成“精教、强工、活文、培新”的专业布局,实现“类内竞优,比肩骨干,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战略发展目标,引领支撑我校本科建设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重点任务到2022年,力争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5-10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10-20个。着力突出六大重点:一是优化学科布局,二是夯实基础学科,三2是促进交叉融合,四是实现重点突破,五是培引高端人才,六是建设一流专业。以“以评促建、绩效考核,滚动发展”为导向,通过资源优化整合,竞争择优方式,根据专业评估量化项目成绩排序,参照《邯郸学院重点学科发展规划(2018-2020)》,拟重点建设如下专业。围绕师范专业群,重点建设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历史学、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生物科学、美术学、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12个专业。围绕工科专业群,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化学、环境工程4个专业。围绕经济管理与文化建设专业群,重点建设播音与主持、太极拳、商务英语、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三、建设内容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品德高尚、学术优良、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鼓励专业(学科)带头人主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或重大招标项目,力争拥有省级专家称号;支持学术带头人积极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参与国内同领域学术团体活动,力争1-2人在国家级一级学会或协会、省级学会或协会担任职务,增强话语权,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大培养和引进博士、教授力度,为不同研究方向构建较为均衡、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提供支持,力争优秀教学团队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50%、教授比例达60%以上。2、创新科研工作机制体制。强化协同创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3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配置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交叉平台,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以项目、团队等形式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和鼓励团队成员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团队成员在国家级出版社、省级出版社出版论著,参编外文论著;积极组织优秀教学团队成员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做好教材、实训教材、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育人;适应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时代特点及新技术的革新,做好教学工具、手段及方法的现代化更新,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满足教学和学习不同需求的省、校两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计划开展教学及教研成果的建设,做好成果的转化工作;本着“协同育人,资源共享、成果互惠”的原则,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开展校地或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联合国内外及省内外知名院校培养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扩大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制度、机制、保障体系建设。4、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围绕河北省及邯郸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需求,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特4色和优势,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及时调整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培育特色优势专业群。发挥一流专业人才、资源、成果等优势,强化对策应用研究,主动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四、建设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学校成立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书记、校长任主任委员,主管校级领导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图书馆主要领导及各二级学院院长组成。学科建设委员会负责提出学科办公室设置意见,负责审核学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核准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评估结果,决定申报硕士授予单位和硕士授权学科(专业)有关事项等。学校成立学科办公室,办公室暂时挂靠在教务处。学科办公室负责学科(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提供建设保障,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各二级学院成立由院长、主管副院长、专业带头人负责的专业建设管理机构,制定和完成本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兼职秘书1人,完成学科(专业)建设年度和周期内的数据统计、档案管理,协助完成各项建设活动及学校交办的各项事务等。2、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学校将围绕一流专业建设需求,5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坚持突出重点和特色,大力促进重点学科、优势特色专业的发展。在保证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下,兼顾非重点专业的发展,并在师资、设备等资源方面进行相应配置。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优势集成”集约化的配置机制,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3、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资助力度。学校将多元化筹措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经费使用由学科办公室和财务处共同监督管理,经费必须专业建设专款专用,经费具体支出项目、使用办法参照《政字[2016]107号邯郸学院“十三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办法》中的重点发展学科执行。学校将按照专业建设的不同层次与建设要点,分阶段对团队成员进行队伍建设、项目申报、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科教平台、奖励评选、访学交流等方面进行优先资助。各二级学院应根据各自实际,遴选优势特色专业积极建设,把专业带头人培养、师资结构调整、教科研水平提高等和学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谋求学校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提高。4、重视引领,优化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对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学校将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建设重点,以考核方式、考核主体、考核周期、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考核结果等为抓手,制定适应河北省区域一流本6科专业建设总体要求的绩效考核办法;与此同时,制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本科专业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依据相应的数据库和指标体系,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定期对各本科专业、专业带头人进行考核,并严格运用考核结果,着力推进我校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一流本科建设工作。五、实施保障1、师资队伍层面。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强化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实施绩效考核,激活学科团队活力,提升团队建设质量;坚持“培养、引进”并重,“引人、引智”并举的策略,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团队;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的合作力度与深度,联合进行项目研究、共同培育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开展合作育人;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进行知识更新、进修学习和学历提高,多元化提升团队教师学历、职称、科研与实践能力,提升团队教师综合素质;打破院系、专业界限,夯实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学科交融的创新型科研人才。2、科学研究层面。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学科科研整体水平,实现科学研究与专业建设双促进;制定一流专业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提高成果对专业建设的贡献度,强化团队成员专业建设意识,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73、人才培养层面。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优化课程内容;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做好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研究及成果的鉴定工作,培养教师的成果获奖意识,激励其成果的转化;实施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遴选优秀实习基地,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关标准、目标;继续完善用人单位人才培养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4、社会服务层面。主动对接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工作有机结合,优化专业布局;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业共建育人机制、平台;培养真正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务处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