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物理教学过程论)(P41)物信学院物理专业2011级☆2014年春季复习:•新课程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义务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普通高中: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新课程提出物理课程哪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新课程基本课程理念是什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课程理念(2011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物理新课程基本课程理念是什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课程理念:课程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评价: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内容•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物理教学过程论)(P41)•§2.1教学过程的再认识(物理教学过程)(P41)•§2.2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P45)•§2.3教学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物理教学原则)(P48)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物理教学过程论)(P41)•为了正确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认识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理解和掌握中学物理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物理学科和中学生的特点,才能合理地分析和处理教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顺利地安排、组织教学活动,以全面地完成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1教学过程的再认识(物理教学过程)(P41)对于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的论述,在教育学中已经讲述.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规律和特点,历来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教学过程,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看,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学过程都进行过各种的探索和解释.孔子:学、思、行.荀子:闻、见、知、行.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学说,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发现和认知结构不断构造的过程.对教学过程影响较大的看法是以下三种:第一,教学过程基本上被认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重复和记忆。(P41)第二,教学过程被认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地位有些变化,强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积极性。但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P41)第三,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的探索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路人”,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教学过程可以认为是学生从“学会”达到“会学”的过程。(P42)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一般认识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称为认识论的“二体”(主体和客体)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个“三体”问题。都是认识过程,遵循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但教学过程中的“三体”问题(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客体这三方面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教学规律,就是学生、客体、教师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客观关系。研究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就要把教师、学生、客体各自的内在矛盾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分析清楚,以寻求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就是建立在学生、客体、教师这三者之间内在因素的联系的基础上的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具体进行步骤。“教师中心论”和“注入式传授法”,过份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中心论”又过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例如,“不指导发现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发现过程而获得知识。“指导发现法”的教学观点是学生有能力自己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但要完全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必然要走许多弯路,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因而主张教师加以指导。教师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注入式传授法不指导发现法指导发现法图2-1教师、学生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教学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有它的特殊性.物理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领导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即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训练基本技能、促进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一、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一个教学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整体功能.主要的因素称为要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师、学生和物理世界(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是: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及其规律性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引导或指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这三个基本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二、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用以上三个要素来分析、探讨教学过程的结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动作于客体(环境)而实现.主体是指人,就学生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客体就学习物理而言,当然是物理世界,即物理学所研究的客体。一切经验都源于动作,观察、分类、测量、假设、推理等实际上都是动作,思维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动作.物理学家基本上是通过动作实现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从而发展和认识它的规律性.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经认识了的知识,但是要想学会这些知识,必需通过一个“再生产”的科学活动,也基本上要通过上述类似的过程.只不过由于教学认识活动已预有目的,预知结果,并有教师领导或指导,其认识活动的步骤和内容以及难度,都大大简约、压缩、容易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环境,让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受到全面的物理基本训练:取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科学思维.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以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实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的实例或问题,唤起学生的表象和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也是很好的物理环境.即使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来学习,也要使学生首先注重课文中列举的物理事实、物理过程及其研究方法,其次才是它的结论和公式…….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在物理环境中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物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认识过程.认识在任何情况下必然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没有主观能动作用,就根本无所谓认识.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这两种“飞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物理环境中通过亲自动脑、动手、动口来实现的,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就其实质而言,“飞跃”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掌握知识和方法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环境往往或是适应,或是不适应.适应是指主体通过与客体相互作用来认识客体,使之与自身已有的思维形式相一致,而达到认识上的平衡.人们在说“懂得了”或“想通了”的时候,便是适应的反映.这种主体对环境的适应形式,叫做同化.当人们已有的思维形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平衡被破坏了,因而陷入认识上的“不理解”或“想不通”,这就是不适应.但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主体的自我调节,用新的思维形式去同化客体,这样又趋于平衡,达到新的适应.这种主体对环境的适应形式,叫做顺应.认知便是主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在对立的适应与不适应或平衡与不平衡的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的,而自我调节则是相互转化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面对知识对象的物理世界,学生始终是主体,在知识增长、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调节作用,别人只能引发,不能代替.因此,在学生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生应当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成为教学的焦点.没有学生的主动,即使学习的环境再好,也不能收到相互作用的应有效果.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是教学思想基本观点的转变.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人类创造出教育这种活动形式,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越条件,特别是教师这个优越条件,以便他们学习得更迅速而有效、方向正确,减少一般认识活动中的弯路和歧路.在学生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有关事物的剖析、示范;离不开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把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体认知结构挂起钩来;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发、诱导.所以,教学就其本质或主要内容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关键在于引导这两个“转化”.教学工作本质上是引导这两个“转化”的工作;施教学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的作用,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要辩证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不仅表现在认知活动方面(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而且表现在意向活动方面(需要、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情感的交流,结成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或是和谐亲密,或是冷淡隔膜,这种关系本身也是“道德心理气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这对于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师生双方关系的疏密远近,主要取决于教师。虽也取决于学生,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的激发,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物理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以上分析、讨论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物理世界这三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当前国际上涉及教育改革的根本性理论课题之一.•教育学所说的“发展”,指的是学生一般心理发展,包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物理教育中,“发展”还应当包括物理学科所特有的一些能力的发展,如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古人有“一艺之学,智行两尽”之说,是说学任何一门知识,既要用尽智力,又要致力于实践.这就是说:学习知识和致力实践可以发展才智,而才智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学习知识和从事实践的效果.这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国际上的教学改革也显示出这一共同趋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才能使教学活动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详见P100第五章).另一方面,要重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在物理学本身的内在特征中去探求教学规律.物理学科本身有它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有一些基本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法,理论推导法,理想化方法,等效处理法,近似处理法……等.只有领会了物理思想,掌握了物理学方法,才能真正把物理知识学到手,获得不断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已渗透到许多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中去,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掌握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