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南》社会领域的解读神木一幼马美霞主要内容:一、社会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二、社会领域的结构、目标、内容三、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与指导要点四、社会领域教育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一、社会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人无论如何“天生是社会动物”,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人每天都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社会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从生物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获得人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直立行走、言语交流等)狭义的社会化——指儿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因为只有习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1、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渐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2、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3、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幼儿期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言,新生儿平均约3902克,9个月的婴儿脑重560克,2.5岁到3岁的儿童脑重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为1280克,而成年人脑的重量平均约1400克。这些数字说明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发展。案例:狼孩影响幼儿社会发展的因素:环境自身幼儿园二、社会领域的结构与目标、内容1、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内容社会领域目标结构框架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是按照“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进行表述的,其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包括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2.为什么将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社会”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一个关系系统,可粗略地分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群体、组织)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交往实现,人与社会的关系则是一个认同与适应的过程。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社会化是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通过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而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既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也可以说是基本内容。人际交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有如下基本功能:交流与沟通;组织共同活动;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人际交往的这些功能对幼小儿童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鉴于交往在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将愿意交往、友好相处、自尊自信自主、善待他人四个目标归入这一子领域。目标一:愿意与人交往目标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3目标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目标四:关心尊重他人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适应,即幼儿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同的社会规则,赋予其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社会环境的这些变化要求儿童必须从心理到行为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儿童只有认识到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社会情境的判断能力,对自己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认识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以及融入新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等等。在变化迅速的今天,这些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在为其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意和群体荣辱与共。4一个人如果没有可以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初步理解并遵守群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对所在群体形成初步的归属感是社会适应的基本内涵。因此,《指南》将其作为社会适应子领域的三个目标提出来。目标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目标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目标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三、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与指导要点(一)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榜样就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的“行为模式”。可模仿的行为模式可以是行动类的,也可以是态度类的;可模仿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同化——社会学领域的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变得与其相似的现象,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化效应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如周围的人都彬彬有礼,儿童自然也就会礼貌待人。同化中含有模仿的因素,但更强调的是团体行为和情感态度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强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会根据结果和情感体验(强化)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一般而言,带来益处和愉快体验的行为会增强,带来坏处和消极体验的行为会减少甚至消失。如:自己经常争抢玩具而被同伴孤立;看到同伴因帮助别人而受到大家的赞赏;体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此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的真切的感受,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认识的过程;作为活动的结果,是主体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和意义形成的独特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的、极具个人特征,他人无法替代,而且往往是深刻的。例如:要使幼儿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就需要引导他们切实感知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游戏中是有用而且有趣的;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就需要多给他们讲故事,一起阅读优秀的幼儿读物,让他们被精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所吸引。(二)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要点5※社会领域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1、师幼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个性幼儿园要把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视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让幼儿在关爱、温暖、尊重、信任中获得安全感,在体验被关爱、被尊重的同时,产生自我价值感,进而形成自尊自信,并学习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例如:教师要“能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2、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游戏是幼儿交往的主要形式,许多社会学习是在游戏时发生的。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开展各种需要互动合作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理解交往的基本规则,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3、克服自我中心思维,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的感受是幼儿形成良好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人际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地利用交谈、讨论、同伴冲突等机会,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醒幼儿注意、了解别人的渴望、情绪和意见;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年龄大些的幼儿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他人的感受。例如:“幼儿有争夺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人际交往目标2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境,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人际交往目标4的建议)。4、幼儿对社会规则的遵从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律更为重要自律(即内在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是一种自觉自主负责的行为,体现着6一种主体性。研究表明,自律是以对规则(行为标准)的认同与内化为基础的。也有研究认为,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儿童会出于自尊或保持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而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比表扬更好的方式是向儿童指出,做了好事,表现出好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会让自己觉得很棒,而这种自我肯定而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奖赏。同时,外在奖励应该适度,不能随意,儿童必须做的事不应该施加外在奖励。只有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时刻,需要借助外在的奖励训练来发展良好的行为时才使用。因为过度的外在奖励,会让获得奖励成为做事的目的,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个性。四、社会领域教育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一)注重活动中的体验,避免简单说教在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情感态度类的学习,更不是简单地“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原则上讲,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可以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二)理解社会学习的渗透性、综合性,避免单一的“社会课”社会领域确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社会领域并不是不可以有专门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必须看到,渗透性、伴随性是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基本特征。处理好渗透在各种活动中的社会学习和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才真正符合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三)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目标,避免突出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社会领域的某些学习和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