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提问-共50页PPT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提问第一节提问方法第二节提问类型第三节提问十个技巧第四节经典提问艺术参见教材91页至137页2新闻采访提问是新闻采访核心和最主要方式新闻采访的提问,是新闻采访的一个核心环节。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提问的目的是得到采访对象的回答。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第一节提问方法1、陈述引题、2、直接提问、3、追问4一、陈述引题陈述是记者在提问前就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铺陈。这些材料的内容就是记者提问的原因,可以是新闻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材料、采访对象曾经说过的话、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等。记者由陈述引出提问。例采访林xx校友:“你在大学时,撰写报告文学作业,老师要求是三千字,你为何写出了八千字?”陈述引题的目的:1.让采访对象更清楚记者提问的理由和采访意图;2.使采访对象有一个思考的线索;3.限定了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范围和角度;4.引导和提示采访对象回忆;5.让被采访者证实记者掌握的材料的可信度。6二、直接提问直接提问在记者的采访中用得最多。记者与采访对象寒暄、客气过后,彼此已经了解,采访主题也明确,记者再提间就没有必要都陈述,可以直截了当地提问。直接提出问题是最省时、最简单的提间方式。例:“你在大学最美好回忆是什么?”7三、追问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的一种提问方式,提问时所用句子一般较短,甚至不完整。例:“你在大学校园有什么遗憾?”第二节提问类型一、封闭式提问特点:1.提问内容具体,利于明确问题,适合解释性新闻。2.被采访者回答余地小,限制其发挥。例:“你被南方日报聘用为记者,靠的是什么?”10二、开放式提问特点:1.提问内容概括,范围不严,给被采访者方自由发挥空间。2.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交流压力变小,谈话节奏轻松。3.容易泛泛而谈,不利于深入。请同学们举例:11三、半封闭半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是相对而言的,“闭”是相对于“开”而言,“开”是相对于“闭”而言。例:“你在大学谈过恋爱吗?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有何感想?”第三节提问技巧12一、正面提问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二、激起兴趣激起兴趣,哑吧也能开口美国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认为,让这位骑师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但是利布林却让这位骑师滔滔不绝地同他谈了一个小时,而这位记者在谈话间只插了十几个字。见到骑师,利布林劈头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您赛马时左蹬皮带比右瞪皮带多放几个眼?”骑师一听这个问题很内行,激起了兴趣,就兴高采烈地从马镫谈起他的驭马术。最后还对利布林说,“我看得出来,你同骑师们一定混得很熟。”其实,这位记者并不精通骑术,对骑师这一行也很少打交道。他只是在采访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请教了一些行家,知道赛马的骑手在跑马场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时,为了克服在圆形跑道上产生的离心力,两个脚蹬的皮带不能一样长,必须使左蹬皮带比右蹬皮带长一些,以便使身体重心稍稍内侧。对于这个细节,一般人不注意,而行家必定了解。利布林第一个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使那位骑手既惊讶又高兴,谈话的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利布林能够这样轻而易举地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并不是他特别聪明,而是因为他事前作了仔细的研究,找到激发点,才打开了这位骑师紧闭的“哑巴嘴”。17三、迂回提问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四、诱导提问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19五、追踪提问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的提问。既要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是记者常用的提问方法。六、设问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六、正面激问即“激将法”——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22七、错问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的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八、错问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的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九、插问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的某个疑问提问。十、借问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第四节经典提问艺术杨澜重点:新闻采访的提问要点1、要将问题罗列出来。问题归类、分层次提问,注重切入点;2、问题要有层次感,层层深入;3、考虑布局,段落之间有转承;4、提问要软硬兼施;5、要有细节,“口子”越窄越好;6、问题布局可设计戏剧冲突;法拉奇—“国际采访之母”奥莉娅娜·法拉奇,意大利记者、作家,新闻采访女王。她开创了崭新的采访方式,以迂回,挑逗,紧追的形式采访世界政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话语。在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法拉奇的每一次采访都提供了一次令人神往的示范。法拉奇是全球最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小说家,她以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在新闻界取得骄人的成绩,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死神才能让她停止发问犀利采访1、采访邓小平2、采访霍梅尼3、采访阿拉法特4、采访基辛格法拉奇的采访六个提问艺术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法拉奇的采访总时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1980年8月21日对邓小平的访问中,这位有“硬鼻子”之称的记者,开始时并没有急于发问,而是与邓小平套起了近乎:法拉奇:明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邓小平: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吗?法拉奇:是的,邓先生,我看了你的传记。邓小平: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别祝贺我。我已经76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了。法拉奇: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如果我对我父亲说76岁是一个衰退的年龄的话,他会打我耳光的。邓小平:那他可做对了,你可不能对他那样说。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而在采访伊朗总统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不方便?”“顺便问一下,披上长纱,你怎么游泳?”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不得不作出反应:“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如果你不喜欢伊斯兰教的服装,你没有必要穿上它……”在霍梅尼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的回答中,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达到了。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提问的一贯风格。她经常在访谈的一开始就抓住关键问题正面出击。比如她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是如此: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邓小平:归根到底,我们的建设方针还是毛主席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当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这不可怕。法拉奇:那末,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邓小平: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姓“无”还是姓“资”?她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比如“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但它恰恰能展示采访对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外资,关于资本主义的精深思考,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得到了表达。这也正好是她想要的新闻内容。三、穷根究底,紧追不舍由于法拉奇提问尖锐,她的对手又都是政界精英,他们一般善于与记者周旋,对于法拉奇的提问往往虚与委蛇,闪烁其辞,加以敷衍。但法拉奇在采访中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例如采访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法拉奇:(我们假设约旦和黎巴嫩决定签订和平协定)面临这种局面,你们将怎么办?难道你们也向约旦和黎巴嫩宣战不成?阿拉法特:我们不能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战斗……三、穷根究底,紧追不舍法拉奇:您没有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问您的是:如果约旦真的不要你们的话,难道你们向约旦宣战吗?阿拉法特:(略)法拉奇:巴勒斯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阿拉法特:现在我们不提我们的边界问题…从阿拉伯观点来看,不可能谈边界…法拉奇:………我重新问您这个问题: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在哪里法拉奇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就巴勒斯坦是否与约旦宣战、巴勒斯坦边界问题两次提问,决不给对手任何逃脱的机会。四、假设引路,剥笋抽丝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法拉奇会提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然后诱导对方就此发表见解,最终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如法拉奇就南越问题采访基辛格,而基辛格始终不愿谈南越问题,于是提问就这样开始了: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打破沉默的假设性的提问)基辛格: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对方不愿回答,法拉奇则进行合理推导)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基辛格不肯轻易就范)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表面上看转移了话题,实际上紧追不舍)基辛格:喜欢。(接着谈了对黎德寿的看法)法拉奇: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基辛格:我过去与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过去……法拉奇:对了,过去。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这是一个诱导型提问)基辛格:关于这一点……当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毋需强求一致。我们说,我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法拉奇问出了结果)在这段堪称典范的采访中,法拉奇应用了多种提问技巧,假设引路,合理推导,迂回包围,层层逼进,最终迫使基辛格就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五、巧设机关,引人入套法拉奇说,“每一次访问都是对我的智慧的挑战,都是消耗我灵魂的一次实践”。因此她与世纪风云人物的访谈,常常是一场智力的较量。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当采访对象正面拒绝之时,她会采用迂回的方法,由远及近,引人落入她预先设置好的圈套。比如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法拉奇就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法拉奇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上述问题的肯定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