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的概念主讲:SUSU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概述第二节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的概念和定义。2.理解各种教育要素的概念、地位和作用,特别要理解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3.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含义、特点、作用和形式等。4.了解中、西文化背景下“教育”的主要异同,教育的历史发展。5.了解教育形态的分类及由此所划分出的教育形态的含义。6.初步掌握分析和认识教育问题的方法。重点重难点:教育概念、形态的理解、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教学教学时数:2学时案例: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王友)正想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泥块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案例启示【续】:王友用泥块砸同学,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你很尊重我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正确认识错误启示:陶先生不愧为教育家,很会教育学生。王友在接过陶先生的四块糖果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个简单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的艺术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攻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教育”一词的用法有哪些?“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之所以堕落到今天,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小结:教育的日常用法(三种)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一种社会制度方法思想转变过程“我之所以堕落到今天,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康德第一节教育的概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一)教育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教育是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永恒性、社会性、历史性)动物界也有教育现象的存在吗?(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活动),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所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吗?(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一词的由来(词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汉语中的“教”和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一般理解为成人一手执杖迫使儿童学习之意,学习的内容在早期主要是“占卜”,后来主要是“孝”和“善”古代典籍中的“教”1.教育:“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2.教导:“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3.告诉:“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4.教练:“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5.政教:“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6.通“效”:“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古代典籍中的“育”1.生育。《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2.抚养。《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3.培养;教育。汉匡衡《祷高祖孝文孝武庙文》:“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4.生长;成长。《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在《孟子·尽心篇上》中,他说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以还,直到19世纪末年,中国古籍中仍鲜有‘教育’提法。……作为独立的、自成系统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教育,是近代的产物,而独立形态的教育是从近代以前系统未备、不甚独立的‘教育’活动中孕育而成的”。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英语为“education”法语为“éducation”意大利语为“educaziōne”德语为“erziehung”“educēre”的意思就是“引出”——引出人身体上潜在的素质和能力。讨论:请试说出中西在“教育”概念上的不同之处?★异: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无视儿童或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却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儿童或学生的天性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承认人的内存价值,人的内存发展的可能性,每个人各自与众不同的个性是维系社会次序的保障。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更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人身尊严,从而更正确的在社会中进行自我定位,发现适合自己个性发挥的社会角色,这也是教育最根本的职责所在。★同: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三、教育质的特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三)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总之,教育是有目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学习与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四、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分教育孕育于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是通过有意识地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为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服务的。学校教育的形成后,教育便从社会活动中分化独立出来了;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如生产、政治、文化、科学等相比区别显著;(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年轻一代成长的影响,一开始就是一种依靠人类特有的意识进行的双向能动的互动;促进受教育者主动地积极地发展;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儿童在生活与交往中受到的客观存在对儿童的影响与刺激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补充)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五、教育概念的界定下定义方法论的引导:被定义项=种差十属概念(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德国教育学家鲁道夫·洛赫纳(Rudolflochner,1895-1978):“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Emile,(1858-1917):“教育是成人对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H.1820-1903):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法国的米亚拉雷(GastonMialaret)说:“我们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⑴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⑵作为活动的教育;⑶作为内容的教育;⑷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thwhitehead,1861-1947):教育是使人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法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英国哲学家丹尼尔·约翰·奥康纳(DanidJohnO’Connor,1914-):教育是指在学校和大学等机构进行的训练。(二)国内的一种定义◆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合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或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服务(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有教育者教导的或自我教育的都是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把教育概念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76)中的定义本标准分类所指的‘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主要指狭义的教育)。第一,它把“培训”包括在内,而不包括那些不是为学习而进行的传授活动,或是没有目标、没有一定模式和顺序的传授活动。如娱乐、运动、无组织的自学、家庭或是社会上进行的辅导。因为这些活动既没有组织机构或教师,也不是连续地进行的。第二,它既适用于正规教育,也适用于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以是否“注册”为界限。第三,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学生和各个年龄组:儿童、青年和成人,不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组而按教育程度确定教育层次。第四,它还包括“校外教育”。教育的界定:综上所述,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合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或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服务(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狭义的教育)教育泛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有教育者教导的或自我教育的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与形态一、教育要素的定义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对教育构成要素的认识是理解教育的前提。请大家思考:要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哪些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基本要素的内容教育要素的内容1、教育者5、教育环境4、教育活动方式(手段)3、教育内容2、受教育者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为目的的人。任务: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实施教育地位:领导、控制、执教。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地位:被领导、被控制、受教。决定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的关键是各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不是个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位。各要素的动态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乃至主宰,受教育者是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