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二章-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课程主要内容明确课程的概念,了解课程的历史发展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的词源分析(一)国内:最早见于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篇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谓之“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课程”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为“寝庙”,用来比喻“伟业”,与我们今天所指的课程一词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宋朝时,朱熹在《朱子全书·说学》中多次用到“课程”,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二)西方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Curriculum”为名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课程通常被定义为“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简称学程。其义为引导学生前进,以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近年来,有学者提出,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跑(currere)”一词中派生出来的,其重点应放在“跑”上面,强调个人在跑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而不仅仅是学习的进程。课程的概念从狭义角度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角度讲,课程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它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6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国内1.《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课程为“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2.《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3.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4.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国外1.博比特(Bobbit.F)认为“课程将是系列的经验,是儿童和青年达到那些目的所必须有的。”2.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中就列举了九种有关课程的定义:①在学校建立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验,目的是训练儿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思考和行动。这类经验被称为课程(史密斯,1957)。②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福谢伊,1969)③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古德,1959)④我们坚持课程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学科和环境等教材组成部分的范围的方法论的探究(韦斯特伯里和斯泰默,1971)⑤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指导生活的事业,是构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活动流。(鲁格,1947)⑥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塔巴,1962)⑦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在学校帮助下,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能力不断地有目的地向前发展(坦纳和坦纳,1975)⑧课程必须基本上由5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组成:a.掌握母语,系统地学习语法、文学和写作;b.数学;c.科学d.历史e.外国语(贝斯特,1955)⑨课程被看作是有关人类经验--而不是结论的可能思维模式的不断扩大的范畴。但这种可以从中得出结论的模式,在那些结论和所谓真理的背景中是站得住脚和有依据的。(贝尔思,1965)二、课程的历史发展我国古代课程:四书五经西方古代课程:七艺现代课程的形成和发展: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之争(知识与能力)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的对立思考与讨论:结合课程的历史发展,探讨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三、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一)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科目、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考试考查–实施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二)课程标准含义: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度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等部分。基本结构:(1)说明部分(本学科的作用与地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等)(2)本文部分(教学内容的要点、教学时数和教学要求)一、前言二、课程目标三、内容标准四、实施建议五、附录(三)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它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其主要部分。教科书的特点第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必然有多样化的教科书。第三,教科书编写的内容呈现出时代特征。第四,教科书编写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五,教科书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四、课程的主要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名称涵义优势局限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综合课程论思考与讨论:分析三种课程理论的关系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社会知识和教育经验。隐性课程的特点: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四,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思考与讨论:讨论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潜在课程与显在课程的比较–第一,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潜在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在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第二,在计划性上,潜在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在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第三,在学习环境上,潜在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在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五、课程的实施(一)含义课程实施是把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计划纳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执行、操作、开发,使新的课程计划得以落实的过程。简言之,课程实施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动态过程。这是将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二)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思考与讨论:分析三种课程实施取向的不同。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时代发展的要求–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课程改革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转变课程的功能传授知识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程结构(二)课程标准(三)教学过程(四)教材开发与管理(五)课程评价(六)课程管理(七)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八)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五)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走进新课程1、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心理机制(认同、理解、体验、固化新课程)2、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外部保障(1)专业化的学术引领(2)民主化的校本教研(3)发展性的评价制度(4)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核心是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权。(5)实质性的行动促成教师实践新课程1、实践新课程的总体特点(1)是一个综合化的整体推进的过程。(2)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动态生成的过程。(3)是一个以观念转变为先导的过程。2、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技能(1)学会课程资源的开发(2)学会使用教材(3)学会教学目标设计(4)学会教学过程设计(5)学会课堂总结(6)学会教学反思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2、什么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3、如何理解隐性课程?它有什么特点?4、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哪几种?5、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理念是什么?6、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7、教师实践新课程需掌握哪些基本的教学技能?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