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诊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提要]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急症,以呕血、黑粪和(或)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大出血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和重度贫血,甚至危及生命。对出血程度的分级和大出血的早期识别很重要,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应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内镜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x线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检查也有一定诊断价值。紧急处理包括输血、补液,积极纠正休克,稳定生命体征。内镜直视下喷洒止血剂、注射止血药物、高频电凝、微波凝固、射频凝固和激光照射等措施,均有良好的疗效,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应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套扎术或注射硬化剂可迅速止血。出血性溃疡或应激性溃疡出血,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有较好效果。积极治疗出血病因,消除病变是防止再出血的重要措施。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绝大多数是由于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引起的,少数则由于全身性因素所致,如出血性或代谢性疾病。来自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以及胆道、胰腺疾病引起的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和)黑粪。出血来自屈氏(Treitz)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疾病,则属于下消化道出血,临床上以便血为突出症状,可表现为柏油样、暗红或鲜红色血便。消化道出血起病往往急骤,病情危重,如不及时诊治,常可危及生命。迅速确定出血部位,找出病因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一、消化道出血诊断的临床思路(一)呕血、黑粪与便血的分析1.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呕血必伴有黑粪,而黑粪未必伴有呕血。病变在幽门以上,特别是当出血量较多者,常有呕血;病变位于幽门以下者,如短期内大量出血,血液反流人胃,也可引起呕血。如果出血量少而缓慢,则单纯出现黑粪。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和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如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若出血量少,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由于血红蛋白经胃酸的充分作用而变为正铁血红素,黏稠发亮似柏油状,又称为柏油样大便。如果出血量大,肠蠕动增快血液在肠内运行较快,则可排出暗红色血液,偶可带有血块;应注意避免和下消化道出血混淆。2.便血排出的粪便混有血液,或便前、便后带血,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是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主要部位在肛管、直肠或结肠,有时位于Treitz韧带以下的小肠,可由局部或全身多种疾病引起。便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的高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肛门、直肠下段出血常为鲜红血便或血液附着在成形粪便的表面;结肠上段出血时,血液常和粪便均匀混合,呈酱红色;小肠出血如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可排出柏油样大便,若出血量多,排出较快,也可排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便血可以是纯血,也可与黏液或粪便共存,也可附于粪便表面。便血性质临床分析如下:①少量鲜红色血便或鲜红血附着于粪便表面者,多为直肠或左半结肠疾病出血,如痔、肛裂、息肉、溃疡、癌等。②排便后有鲜红血液滴下,甚至呈喷射状出血者,多见于痔、肛裂,也可见于直肠息肉及直肠癌。③血与粪便相混杂,且伴有黏液者,多为慢性结肠炎、息肉或癌。④黏液血便或脓性黏液血便者,应考虑溃疡性结肠炎、痢疾、肠道血吸虫病等。⑤便血伴有腹痛者,应考虑溃疡性结肠炎、憩室炎、肠管病变、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⑧便血伴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肠道肿瘤、肠梗阻、肠套叠、肠结核、肉芽肿等。⑦便血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者,需考虑血液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重症肝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二)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1.反复呕血或持续黑粪,或粪便呈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2.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头昏、心悸、口渴、黑蒙、晕厥、皮肤湿冷、指甲苍白、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3.快速输血补液后血压不易上升,脉搏仍细数,中心静脉压波动不稳。4.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5.原无肾病患者,出血后尿素氮持续上升,超过10.7—17.8mmol/L(30~50mg%)。(三)出血程度的估计临床上对出血程度的精确估计相当困难,当出血量达20ml时,粪便潜血试验可阳性,出血量达50~75ml,即可出现黑粪,位于上消化道病变出血量短期内超过250~300ml,可导致呕血。一般认为出血量不超过400ml者,多无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500ml,患者可有头昏、乏力、心悸、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大量出血时可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性贫血和氮质血症等。1.全国消化病会议(1978)制定的上消化道出血程度的分级标准,见表:3—7。留表3—7上消化道出血程度的分级2.Shoemaker提出的大出血诊断标准(1)循环血量减少30%-40%(失血量1500—2000ml/d)。(2)血压(收缩压)<9.33kPa(70mmHg)。(3)全身情况不稳定,皮肤苍白,有虚脱及缺氧。3.Nyhks提出的大出血诊断标准(1)临床处于休克状态。(2)血细胞比容<0.28(28%)。(3)血红蛋白<8.5g/L,红细胞<3×1012/L。(4)循环血量丧失30%以上。4.计算休克指数通过计算休克指数可反映出血程度。休克指数=脉率/血压。正常为0.5,1-1.5提示血容量丧失30%-50%,1.0则失血量为血容量的20%-30%。(四)病史是诊断的基础系统而全面地收集病史和体检是临床诊断的基础,应当充分重视。1.出血方式先有呕血或呕血与黑粪兼有者,出血部位多在胃或食管,单纯黑粪则常位于十二指肠,便血者出血位于结肠和直肠,粪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可提示病变部位的高低。2.伴随症状(1)有慢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史,常提示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出血前疼痛加剧,而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者。(2)继发于饮酒、过度紧张和劳累、严重创伤、大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服消炎止痛剂之后的消化道出血,最可能是急性胃黏膜病变。(3)患有慢性肝炎、血吸虫病、慢性酒精中毒、肝硬化或肝癌,并且有肝脾肿大者,消化道出血最可能的原因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4)慢性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伴有慢性失血性贫血者,胃肠道出血伴有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者,应考虑胃肠道肿瘤。(5)反复便血、脓血便或黏液血便,伴有腹痛、腹泻者,应考虑炎症性肠病。二、内镜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对呕血和(或)黑粪患者,在纠正休克、稳定生命体征的原则下,应在出血的24小时之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作全面仔细的观察,避免遗漏病灶。在除上消化道疾病之后,或者是单纯便血患者,应在作好肠道清洁准备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肠镜检查,以了解结、直肠有否出血病变。在排除大肠疾病之后,考虑小肠是出血之所在,应进一步作小肠镜检查,小肠灌钡x线造影、血管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由于绝大部分(90%以上)出血来自上消化道和大肠疾病,因此内镜检查应当作为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部位与病因的诊断准确率高达80%—90%。可根据内镜下出血表现区分活动性出血和近期出血,前者指病灶有喷血或渗血(ForrestI型),后者见病灶呈黑褐色基底、粘连血块、血痴或见隆起的小血管(ForrestⅡ型),仅见到病灶,但无上述表现者,如能排除其他原因,也考虑为出血之所在(ForrestⅢ型)。内镜检查见到病灶后,应取活组织检查(活检)或细胞刷检,以提高病灶性质诊断的正确性。(一)食管疾病出血1.食管炎症与溃疡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食管炎症出血,内镜下见病变黏膜红肿、表面糜烂、粗糙不平,并有出血。食管溃疡形态按日本远滕将其分为4型:I型:位于食管下部,溃疡呈线状,并与食管长轴平行,也可为树枝状,溃疡多浅表,附有少量白苔;Ⅱ型:位于食管与贲门结合部附近,溃疡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比较深大,慢性溃疡可引起食管局部狭窄;Ⅲ型:即Barrett溃疡,溃疡又深又大,出血多见,其周围黏膜有充血水肿;Ⅳ型:位于食管中部,形状如长梭,较浅表,多见于溃疡的恢复期。2.Mallory—Welss综合征又称贲门黏膜撕裂症,病变位于食管与胃的接合部,与长轴相平行。病变黏膜呈条线状撕裂,可见出血及血凝块,撕裂处黏膜边缘红肿;可附有白苔,黏膜撕裂多为单发,少数是多发性。3.食管静脉曲张食管壁黏膜下静脉呈蛇形凸起,血管扩张多呈灰蓝色到暗红色,以食管中下段为严重。我国将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为3级:①轻度:指食管下段出现轻度扩张的静脉及毛细血管,呈灰蓝色,血管直径<0.3cm。②中度:指食管中下段出现蛇形的静脉曲张,如串珠状迂曲,呈灰蓝色或带暗红色,血管直径0.3-0.6cm。③重度:指食管上、中、下段及胃底均见有青紫色或暗红色的曲张静脉,呈蚯蚓状迂曲,部分阻塞食管腔,曲张血管的表面有红色斑点或斑块,血管直径>0.6cm。重度曲张者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表现为糜烂渗血或破裂时可涌血和喷血。4.食管肿瘤早期食管癌在内镜下表现:①充血型;②糜烂型;③斑块型;④乳头型。进展期食管癌表现:①肿块型;②溃疡型;③肿块浸润型;④溃疡浸润型;⑤管腔狭窄型。良性肿瘤以肌瘤为多见,可见局部隆起,基底广,表面光滑。内镜所见结合活检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二)胃、十二指肠疾病出血1.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糜烂出血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病变多位于高位胃体的后壁,也可见胃窦或十二指肠球部,病变黏膜呈广泛的片状充血、糜烂、水肿和出血。应激性溃疡多浅表,有薄白苔,可见鲜红色渗血,或有暗红色血凝块附着。2.胃溃疡日本铃木和山田将内镜下所见的胃溃疡分为四型:I型:溃疡较浅表,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周边有轻度充血水肿,但无隆起;溃疡底部有新鲜出血及血凝块;溃疡周围黏膜有血液附着。Ⅱ型:溃疡轻深,呈圆形或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无黏膜集中现象;溃疡周边有较度充血水肿,边缘不隆起,溃疡底部被有白苔,并有出血,但多为点状。Ⅲ型:溃疡深大,多呈不规则圆形,有黏膜集中现象,溃疡周边红肿充血严重,并有隆起;溃疡灶有活动性出血,有时可见血管显露,或在溃疡底部见到黑白苔;溃疡周围黏膜亦可见局灶性糜烂。IV型:溃疡愈合期出血象,浅表溃疡的形状不规则或圆形,有弱膜集中现象;溃疡周边黏膜红晕,可轻度隆起;溃疡底部可见出血点及血块,可被有灰白色苔。3.胃癌分为早期癌与进展期癌,早期癌分为:I型:呈息肉样隆起,直径超过2cm,隆起高度不超过5cm,基底宽、无蒂、表面不平,可有糜烂出血。Ⅱ型:即浅表平坦型,包括Ⅱa(表面隆起)、Ⅱb(平坦型)、Ⅱc(浅表凹陷)3个亚型。Ⅲ型:即溃疡型,外观似良性溃疡,边缘粗糙不平或有糜烂。进展期癌按Borrmann分类法分为4型:I型:即肿块型,病变凸起呈肿块状,边界清楚,表面不平,常有糜烂出血。Ⅱ型:即溃疡型,病变凹陷状;基底有坏死物呈白色或棕色,边缘僵硬不平,或呈结节状,出血时病灶有血块附着。Ⅲ型:即溃疡浸润型,在隆起浸润的病变顶部出现凹陷型溃疡,病变僵硬,高低不平,质脆易出血。Ⅳ型:弥漫浸润型:又称皮革胃,胃腔小,僵硬,胃融膜苍白,有灰白色结节,并有糜烂、浅表溃疡和出血。4.十二指肠溃疡在十二指肠球部或球后部见到溃疡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霜斑样,在溃疡灶见到新鲜出血或血凝块,或在溃疡基底有棕色血痂或显露的血管。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居首位。(三)肠道疾病出血1.肠道息肉与息肉病息肉分为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分有蒂、亚蒂与广基。肿瘤性息肉即腺瘤,占息肉的多数,与腺癌关系密切。多发性息肉有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错构瘤性息肉有Peutz-Jephers综合征和幼年性息肉病。炎症性息肉有炎症性、淋巴样、血吸虫卵性和肉芽肿性等。内镜下息肉多呈丘状、半球状、球状或卵圆形,自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色泽可暗红或正常,表面常有糜烂、溃疡或出血。炎性息肉一般<0.5cm,单个或多个,色泽如同周围肠粘膜。溃疡性结肠炎恢复期可出现网状瘢痕与假息肉。腺瘤分为管状、乳头状与乳头管状三种类型。腺瘤多呈桑葚样或草莓样,表面暗红,常有充血、糜烂或出血。乳头状腺瘤体积大、广基,表面分叶状,质脆易出血。在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息肉居首位。2.大肠癌.早期大肠癌多呈息肉样隆起(I型),日本丸山将其分成有蒂的Ip型、无蒂的Is型,扁平隆起的IIa型及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