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儒家文化精神――董仲舒与两汉经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儒家文化精神第二节董仲舒与两汉经学一、秦始皇一统天下与“焚书坑儒”秦始皇利用法家,逐渐强大,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开始了政治和文化上的一统改革。(一)“要在中央”:1、称皇帝2、设三公九卿3、废止世卿世禄制,实行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官僚制4、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二)文化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罚同律(三)儒法斗争与“焚书坑儒”:①儒法斗争: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却非一帆风顺,前后至少有两次儒法大论战。第一次是变法前,儒家人物甘龙、杜挚与商鞅御前辩论,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获胜。第二次是变法初步成功后,儒家代表人物赵良联合宗室贵戚反对商鞅,秦孝公一死,商鞅遭到“车裂”的极刑。儒法斗争趋于缓和,法家继续前进。秦王赢政依靠法家人物,上台25年,就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法家在秦国取得了非凡的胜利。②“焚书坑儒”:博士淳于越反对秦始皇的郡县制,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话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此事交给李斯。李斯上奏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辨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此为“焚书”。秦始皇的暴行遭到了侯生、卢生等儒生的不满和批评,一些方士也逃亡而去。秦始皇严令追辑,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此为“坑儒”秦朝儒法斗争以法家大获全胜而告终。二、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背景及原因:汉初统治者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后,文、惠、景三朝都奉行黄老之术,采取“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黄老之术已经不再适应中央集权制的要求了。需要更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提升的契机。(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土地兼并的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要求汉武帝进步加强中央集权。(2)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3)董仲舒改造后的新的儒学体系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三、独尊儒术(一)董仲舒董仲舒,西汉经学家,今文经学创始者,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其学说见于《春秋繁露》,另有《董子文集》传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向武帝呈现了自己的儒学观念。“《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也,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天人三策》(三)独尊儒术的主要措施:1、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2、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设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后备人选。儒家经学独尊的标志:一是,儒家经学由于官学的地位而得到广泛的传承发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专门的学者队伍;二是,儒家经学的实质精神开始进入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皇族教养、官员选任、礼法建设上都开始发挥着指导作用。(二)董仲舒的思想体系1、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董仲舒不仅把上天看做自然之天,也看作是最高权威,具有道德的人格神。同时提出天人相类的观点,认为万物由天所造,那么人也不例外,把人当作天的副本,人和天比附在一起,即形成“天人合一”理论。认为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来体现。“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勉强而已矣。”天人感应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君主是代表天意的,所以人们要服从君王;另一方面,君王应该尊天爱民,否则将受到上天的惩罚。(二)董仲舒的思想体系2.君权神授思想给君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使百姓由对上天的敬畏,而顺从于君主的统治。同时认为,君主的权利不仅是天赐予的,同时也受到上天的制约。因此天子必须顺天行事,这为臣下约束、劝谏天子提供了理由。“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二)董仲舒的思想体系3.阴阳合分与王道三纲:用阴阳的思想来论证伦理关系,将社会关系分为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用五行相生来说明父子关系:“天佑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并将阴阳学说运用在政治统治上,认为阳为德,阴为刑,要德刑并举。(二)董仲舒的思想体系4、大一统与罢黜百家大:尊崇之意大一统即为推崇统一之意。政治上表现为: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制思想上:独尊儒术。四、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1、经与经学:“经”:本义为经营;后来代指典籍。经学的研究对象:《诗》、《书》、《礼》、《易》、《乐》、《春秋》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学说在秦国确立后,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并由此确立了今文经学的主导地位。西汉汉宣帝时,一次重要会议在未央宫召开,即石渠阁会议。由此开启了中国政教合一的道路。经学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之后,地位虽然空前提高但是学术价值迅速下滑。西汉汉成帝时,刘向奉命大范围整理图书,刘歆宣称发现了篆书所写的经书,即古文经。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古文经一露面,两学就开始争论,西汉时今文经学占据上风。西汉末年,刘歆利用古文经学(托古《周礼》为本)帮助王莽登上皇帝宝座,东汉时古文经学占据上风,大师辈出,1)、许慎(约58—约147)、马融(79—166)、郑玄(127—200)是也。由此古文经和今文经的斗争成为两种政治势力的战斗。东汉建立后,东汉初由于争论激烈,只好由皇帝主持召开会议来定夺。白虎观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会后今文经学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古文经学流入私学。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重新成为政治附庸的今文经学日益僵化,失去学术价值,反而流向民间的古文经学日益壮大,发展迅速。政府为之震动,于是派遣官学弟子到民间学习古文经学。后来东汉出现了兼学古文经和今文经的大师郑玄,遍注五经,博彩古今之说,由此古今之争结束。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今文经学(用汉代隶书写成)、古文经学(用先秦篆文写成)经书文本的不同:古文经学尊崇《周礼》和《春秋左氏传》,而今文经学尊崇《仪礼》和《春秋公羊传》;研究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今文经学是政治的,注重探讨经义,强调经世致用。合时自由但空疏荒诞。古文经学重视对经书中的文字、音韵、史料和制度的研究;古文经学是历史的,注重考据、训诂,主复古。朴实认真但失之烦琐。学术思想不同:今文经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而古文经学提倡回归三代的王官之学;推崇的宗主不同: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古文经学推崇古代圣王。致力于优秀的PPT分享PPT模板下载素材下载背景图片教程下载作品下载更多管理资料下载:更多谜语、范文: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