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CHINESELEGALHISTORY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581年-907年)主讲人:崔雅琼概况隋朝(581—618)唐朝(618-907)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柏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唐朝建立至安史之乱平息(130年)贞观之治(627—649)开元盛世(713—741)概况我国传统法制发展的成熟完备阶段《开皇律》→《贞观律》→《永徽律疏》“盖姬周而下,文物仪章,莫备于唐”(柳赞《唐律疏议序》)本章基本内容隋朝法制概况唐朝的立法成就唐朝法律对社会的全面调整唐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唐朝的司法制度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朝的法制状况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文帝(541—604)隋文帝开皇(581-600)元年“更定新律”,于同年十月正式下诏颁行开皇三年再次“更定新律”,形成12篇500条的《开皇律》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本着上“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其折衷”的原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当时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较为系统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1.改革完善法典体例仿照北齐律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形成12篇的篇目体例,为唐律所沿用《开皇律》与魏晋南北朝主要律典比较名称朝代篇目首篇首创制度《新律》(魏律)三国曹魏18篇刑名八议《泰始律》(晋律)两晋20篇620条刑名“准五服以制罪”法例律注(张斐、杜预)北齐律北朝北齐12篇949条名例重罪十条《开皇律》隋朝12篇500条名例五刑十恶北齐律949条开皇律500条1名例1名例2禁卫2卫禁5违制3职制3婚户4户婚11厩牧5厩库4擅兴6擅兴8贼盗7贼盗7斗讼8斗讼6诈伪9诈伪12杂律10杂律9捕断11捕亡12断狱10毁损2.正式确立封建五刑制度封建五刑开皇律北周律死刑两等(绞、斩)五等(磬、枭首、裂、绞、斩)流刑三等,改为居作(1000-2000里)五等,附加鞭笞(2500-4500里)徒刑五等(1-3年)五等,附加鞭笞(1-5年)杖刑杖刑五等(60-100)鞭刑五等(60-100)笞刑笞刑五等(10-50)杖刑五等(10-50)3.首创“十恶”罪名(十恶不赦)将北齐(“重罪十条”)的反逆、大逆、叛、降四种重罪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三种罪名,新增不睦罪名凡是犯有“十恶”重罪者,一般“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虽会赦,犹除名”为唐宋明清各代所继承沿用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议减赎当)首创“例减”制度对“八议”人员及七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照例依法减刑一等处置“正从九品三十阶”:一品为高,九品为低。九品中每品分为正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凡十八级;自正四品以下,每一级又分上、下两阶,共计九品三十级。不入九品者为流外之官。隋唐职官三品以上为贵,五品以上为“通贵”,故有“九品以上官卑”、“五品以上官贵”之别。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系统规定赎刑制度凡九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依法享受以铜赎免所处罪刑的特权从笞十至绞、斩两等死刑,赎铜一斤至一百二十斤不等。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进一步健全规范官当制度以官职折当所处徒刑或流刑,分为“公罪”与“私罪”两种情况“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已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已上,一官当徒一年;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律系表(程树德《九朝律考》)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梁律—陈律后周律后魏律北齐律开皇律—唐律—宋刑统—明律—清律大业律(一)隋文帝统治初期的“令行禁止”(开皇)五年,侍官慕容天远纠都督田元冒请义仓,事实,而始平县律生辅恩舞文陷天远,遂更反坐。帝闻之,乃下诏曰:“人命之重,悬在律文……”自是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开皇)六年,敕诸州长史已下,行参军已上,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除孥戮相坐之法,又命诸州囚有处死,不得驰驿行决。(《隋书·刑法志》)案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为秦王,任命为并州总管。他在任上大兴土木,建造的王府竭尽奢华,超过了“令”所规定的规格。又放债取息,盘剥百姓。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营舍而已。臣谓可容。”上曰:“法不可违。”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隋书·列传第十》)隋朝已有“令”这一法律形式(如《开皇令》)隋文帝统治初期良好的法制状况(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喜怒不恒,不复依准科律”,“每尚惨急”,“喜怒不常,过于杀戮”,文武官员“有小过失,则加以重罪”。“每于殿廷(用刑杖)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于殿庭杀人”帝尝发怒,六月棒杀人。大理少卿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震其威怒,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杀之。(《隋书·刑法志》)(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自开皇十三年起,多次明令更改法律,加重定罪量刑幅度。各级官僚于“行署取一钱已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民众“盗一钱已上皆弃市”;“四人共盗一榱桶,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有数人劫执事而谓之曰:“吾岂求财者邪?但为枉人来耳。而为我奏至尊,自古以来,体国立法,未有盗一钱而死也。而不为我以闻,吾更来,而属无类矣。”帝闻之,为停盗取一钱弃市之法。(《隋书·刑法志》)(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炀皇帝,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杀。(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视频)“帝乃更立严刑,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九年,又诏为盗者籍没其家”(四)隋朝法制的历史教训初期良好,后期破坏立法和实践脱节沈家本(1840—1913):观炀帝之先轻刑而后淫刑,与文帝如出一辙。文淫刑而身被弑,炀淫刑而国遂亡。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隋书》: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唐律疏议》)把德礼教化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而将刑罚镇压仅仅作为维护统治的权宜手段(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教化与刑罚镇压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明德慎罚”礼刑并用(西周)“德主刑辅”先礼后刑(西汉)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唐朝)(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1.立法宽简所谓宽,即在定罪量刑、适用法律方面,要求立法宽缓、用刑持平。死刑案件,关系“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确立了“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复奏,天下诸州三复奏”的死刑奏闻复核审批制度。(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1.立法宽简所谓简,即在制定法律、编纂法规等立法形式方面,要求精简律文、约省条目。唐太宗:“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唐高宗李治:“画一之制,简而易从,约法之章,疏而不漏。”(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2.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贞观10年)“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自今变法,皆宜详慎而行之。”(唐高祖时)“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终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唐朝末年)“高祖、太宗之法,仅守而存”(三)“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贞观(627—649)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jìyú),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贞观政要·刑法》上曰:“甑生违李靖节度,又诬其反,此而可宽,法将安施!”(《资治通鉴》卷一九四)“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六年(632年),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贞观政要·公平》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二、唐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一)《唐律疏议》1.修订过程高祖时期的武德制律太宗时期的贞观定律高宗时期的永徽制疏玄宗时期的开元刊定(一)《唐律疏议》1.修订过程法典名称颁布时间修定者地位和评价1武德律高祖武德七年(624)裴寂等唐朝首部成文法典,“一准隋开皇之律”2贞观律太宗贞观11年(637)长孙无忌、房玄龄“唐律以贞观所修为定本”(沈家本)3永徽律疏高宗永徽四年(653)长孙无忌等宋元时称为《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典和法律解释的集大成者4开元律疏玄宗开元25年(737)为《唐律疏议》的最终完成和保存传世奠定了基础20080158.关于《永徽律疏》,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太宗在位时制定的B.《永徽律疏》首次确立了十恶即重罪十条制度C.《永徽律疏》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做了精确的解释,而且尽可能以儒家经典为根据D.《永徽律疏》是对《贞观律》的解释,在中国立法史上的地位不如《贞观律》ABD200301(多选)38.《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BC(一)《唐律疏议》2.内容结构12篇502条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综合性法典现代刑法典体例唐律疏议12篇502条刑事实体法刑法总则1名例2卫禁3职制4户婚刑法分则5厩库6擅兴7贼盗8斗讼9诈伪10杂律刑事诉讼法11捕亡12断狱(一)《唐律疏议》3.立法成就结构严谨,篇目、律条设置与排列比较合理各篇及其律条的排序符合内在逻辑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弥补法律条文漏洞《唐律疏议·名例》“盗诈取人财物首露”首句诸盗、诈取人财物而于财主首露者,与经官司自首同。《疏》议曰:盗,谓强盗、窃盗。诈,谓诈欺取人财物。而能悔过,于财主首露,与经官司首同。若知人将告而于财主首者,亦得减罪二等。问曰:假有甲盗乙绢五匹,经乙自首,乙乃取甲十匹之物,为正、倍等赃,合当何罪?答曰:依律,首者唯征正赃。甲既经乙自首,因乃剩取其物,既非监主,而乃因事受财,合科坐赃之罪。(二)《唐六典》1.体例和内容开元26年(738),最终完成《唐六典》的编纂《唐六典》共30卷,分为正文与附注两部分。正文:关于官府组织立法与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法律规定。附注:追溯各级机构和官职的历史沿革。(二)《唐六典》2.地位和影响我国现存第一部重要的古代行政法典宋编条法事类,明清制定《会典》,渊源于此三、律、令、格、式法律形式的定型汉朝:律、令、科、比魏晋南北朝:律、令、科、比、格、式唐朝:律、令、格、式(一)律律是“正刑定罪”的刑事法规《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开元律》(二)令令是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法律规范,与律并行的制度性法典“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令以设范立制”《开元令》:官品令、户令、选举令等《衣服令》: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唐律疏议·杂律》:违令罪,笞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