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开创者:孔子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性质: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代表著作:四书、五经、六艺知人论世——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艺即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在世时间: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家世: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第六代先祖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其子木金父(此说本于匡亚明;杨伯峻说是曾孙孔防叔。)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的陬邑。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的大夫,母亲叫颜征。知人论世——孔子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父亲是个军人。3岁:父死。母亲带他从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26岁至27岁:出仕,任“乘田”、“委吏”。30-37岁:开始收学生。37-55岁:教育事业的发展。55-68岁:周游列国,宣传主张,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68-73岁:回鲁国,开始修订工作。知人论世——孔子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对孔子精神的理解•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zèn污蔑,中伤)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tuí)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zuǎn),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这五则选文涉及到哪些人?•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下面我们来翻译疏通课文,探讨这些人的特点•翻译选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1【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孔子。•(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1【译文】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思考:仪封人认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刻画孔子这一形象的?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侧面描写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当时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1【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翻译选文2【原文】长沮(jù)、桀(jié)溺(nì)(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ú)(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5)?且而与其从辟(6)(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ò)。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èi)。(5)之:与。(6)辟:同“避”。(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选文2【译文】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选文2【译文】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且而与其从辟(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你与其跟着孔子,觉得这里不对,就离开这里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其实时代是逃避不了的,还不如像我们一样,忘记了时代,忘记了世界,只种我的田。[探究]“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别裁:非骂道家人之语,只是表现一种人各有志,各走各路的看法。高飞的高飞,远走的远走,但都是在忧,忧这个社会,忧这个国家,忧国家中的人民,我也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但我丢不下国家人民,时代太乱了,必须牺牲自己,来改变社会。•孔子走的路线,比起隐士们走的路更难,明知道挑不动,他还是硬要去挑。思考第二则: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指孔子出世隐居的人嘲讽不屑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孔子怃然的心情出现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呢?背景有二,一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的背景。二是“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的背景。一个是天下到处都像洪水一样混乱的背景,一个是面对混乱,许多有能力的人选择隐于山林的背景。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的“怃然”流露出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有不被人理解的“失落”;有无人可同行的“孤独”;有道之难行的“沉重”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还有怎样的情感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这段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根本就没有落入下风。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所以境界实际上更高远。•所以“怃然”中还生发出孔子与世间众生一起的关爱之情,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更有天下无道,我必与之的“担当”精神,和包含其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孔子作传时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评价孔子,可谓当矣。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孔子的“怃然”虽悲壮,却必然崇高,伟大,必历经千百年也让后人肃然起敬。•【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3【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3【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