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教研室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绪言一,针灸学的发展史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刺法的发展。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包括《素问》和《灵枢》。《灵枢》又称《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黄帝八十一难》提出八会穴,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理论和应用进行解释。(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汇而为一,撰成《针灸甲乙经》,共收录腧穴349个,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再一次总结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宋,王惟一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确立经穴354个。元,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为针灸教材所取用。(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16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理论部分: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腧穴:掌握腧穴的概念、主治特点及规律,熟记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尤其是特定穴。技术部分:主要为刺法灸法,加强指力,勤于练习。应用部分:加强针灸学理论、技术与内外妇儿各科综合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针灸学?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什么?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复习题1:什么是针灸学?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什么?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复习题上篇针灸理论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为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3、理解并掌握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径)络脉(网)主干分支纵行横行深藏而不见浅浮而常见数量有定数不可数数量分布走向3,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2,经气的定义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一、十二经脉定义:即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手足再阴阳后脏腑循行于肢体内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面----阳经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太阴---阳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二)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六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注: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1、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前---厥阴中---太阴后---少阴2、在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足太阳-------后头;手太阳------颊部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率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手走头从足走腹胸交接:阴经与阳经----四肢部;阳经与阳经----头面部阴经与阴经----胸中交接走向:(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二、奇经八脉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2、特点:1)不直接隶属于十二经脉;2)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3、经脉循行:督、任、冲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带脉横向循行,余脉均纵向循行。4、作用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5,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三、十五络脉1、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2、命名: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4、作用:1)十二经的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2)任、督、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濡养全身组织。3、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四、十二经别1、定义: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离--肘膝关节、入--躯干、出--体表、合--头项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六合”3、作用: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2)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3)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五、十二经筋1、定义: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2、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六、十二皮部1、定义: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一、标本标本---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树梢--与人体头面胸背相应;“本”根本--与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阳明之本在厉兑,穴为厉兑,标在颊下,夹颃颡,穴为人迎。二、根结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开始---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为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端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气街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气有横贯现象)《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胫之气街,止于少腹”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四、四海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经气的组成----神气、宗气、营气、卫气、原气经气的来源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脑胸胃冲脉四海理论进一步说明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其病变多分为有余与不足。第三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经络的作用(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二.)指导辨证归经1:从部位辩经络病变2:从经络辩脏腑的病变(一)说明病理变化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2:病邪直中脏腑,必累及经络—循经触摸,推断疾病。(三).指导针灸治疗目的---针刺和艾灸体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治疗疾病。两大关键----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指导理论----经络学说。2:病在经筋关节,取阿是穴或络穴3:针刺法病有深浅,刺有深浅:如梅花针---叩刺皮部;毫针---刺经脉三棱针---刺络脉1: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1:名词解释:经络,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一源三岐,四海2:简述使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率。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率是什么?5:奇经八脉的作用是什么?复习题要求:1.掌握腧穴的分类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3.掌握特定穴的意义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5.了解腧穴的发展和命名第二章腧穴总论一、腧穴的定义俗称“穴位”,在古代文献中又称“砭灸处”、“气穴”、“节”、“会”“孔穴”。腧、俞、输----通用,但应用时各有所指:腧----腧穴的总称俞----背俞穴(分布在膀胱经上)输----五输穴(特定穴)腧----有转输或输注的含义穴----孔隙或聚集的意思转输有三方面的含义: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一定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2)腧穴是体内疾病输注在体外的一定部位。3)腧穴把针灸感应输注到病所。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作用于人体的特点:传导点、反应点、刺激点。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新石器时代→战国初期(“以痛为腧”)2、定位定名阶段:战国→宋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元代→至今《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经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延续至今。二、腧穴的分类(三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特点:主治本经病证。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特点:{定位定名未列入十四经是十四经的补充,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是腧穴的最早阶段取穴法---寻找最敏感点三、腧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