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为矫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基本方法第四章行为改变的基本步骤主要内容第一节检查与评量问题行为第二节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第三节制定行为改变方案第四节实施行为改变方案第五节评估行为改变效果•学习目标1.掌握实施行为改变程序中的五个基本步骤。2.掌握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与评量方法,行为的前因后果分析,目标行为与终点行为的界定方法,强化物的选择方法。第一节检查与评量问题行为主要内容一、问题行为的涵义二、问题行为的分类三、问题行为的评量(一)问题行为的评量要素(二)评量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一、问题行为的涵义•“问题行为”,也被称为“偏离行为”(deviatebehavior)、不良行为,或是“异常行为”、“变态行为”,是指人的行为显著异于常态,明显地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评价相违背。•一种行为是否构成“问题”,一方面在于行为本身,要看这种行为是否能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及维持个人的人格完整;另一方面也在于周围的人对这种行为的看法。问题行为是一种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的表现。儿童问题行为的真实涵义:•儿童发生的任何问题行为,从本质上说都可以看作是一些适应困难的症状。•因此,任何症状,不论是尿床、偷窃、退缩,还是说谎、逃学、冲动,按照心理卫生的观点来领会,都应视为是一种求助的呼声。二、问题行为的分类1.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且应该发生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即与多数儿童相比,儿童的某种行为表现得太少。2.行为过度: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或太激烈,即与多数儿童相比,儿童的某种行为表现得太多。3.行为不当:指那些在性质上已经异化了的行为,或是所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即儿童表现了不符合自己身份,或不适合当时场景的行为。儿童及青少年期间易发生的不良行为:(1)攻击性行为(2)反社会生行为(3)对抗性行为(4)多动(5)不诚信的行为(6)社会性退缩(7)情绪不稳定(8)自伤行为(9)不良的习惯动作(10)古怪的行为(11)不适当行为三、问题行为的评量(一)问题行为的评量要素1.社会文化背景2.年龄、性别特征3.行为出现的频率4.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5.行为持续时间6.行为的发生数目7.行为的意义表4-1小美的基本资料及每一行为事件描述基本资料小美8岁。目前就读于三年级,具有行为异常。她可以学习语文,但是数学和其它学科很差。她想要与班上多数同学互动,但是有二、三位同学拒绝她。近几个月来,小美出现更多的分裂性行为,包括要求时会口头拒绝、学习时会扰乱同学、大叫、破坏东西、企图撞或踢老师和其它同学。这些行为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显著关切。观察小美三天。基于功能性诊断面谈,小美首要关心的行为包括大叫、破坏东西、企图撞或踢老师和其它同学。真正的行为后果包括口头重建和隔离到角落。行为事件事件日期时间行为行为功能策略事件一l/30上午8:34小美大叫。没有人与他交谈获得注意口头重建事件二l/30下午9:25小美大叫、踢同学大腿(社会课)功能不是很明确隔离至角落事件三l/30上午11:15撕簿子和拍打老师的肩膀(数学课)逃避任务口头重建事件四l/30下午2:15大叫获得注意忽视事件五1/31上午8:40大叫和撞同学。没有人与他交谈获得注意口头重建和隔离至角落事件六1/31上午10:48大叫和从桌上把书本扫到地上(数学课)逃避任务口头重建事件七1/31下午12:45踩老师的脚(语文课)获得注意口头重建事件八1/31下午1:42大叫获得注意口头重建事件九2/1上午11:40撕学习单(数学课)获得注意口头重建事件十2/1下午12:15大叫,单独游戏时获得注意口头重建事件十一2/1下午2:45大叫,美劳课获得注意口头重建小美问题行为的描述:小美的资料显示,3天中,他大叫6次,破坏东西3次,及对老师和同学表现出攻击行为5次。这些资料也显露出行为间重要的关系。当小美试着获得注意或者是逃避不喜欢的任务和活动时,有时就会同时发生大叫和破坏东西,及大叫和攻击,她的这些行为影响到她和同学的互动关系,影响了自己、同学们的学习和老师的正常教学。•评量结果:对收集到的小美的行为资料进行分析,对照上述问题行为评量的7个方面,小美的行为在行为出现的频率、行为表现的严重性、行为持续的时间、行为的发生数目、行为的意义等5个方面存在严重的异常,根据评量的结果可以判定小美所表现的上述行为确是需要改变的问题行为。(二)评量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可量化原则3.稳定性原则4.可靠性原则第二节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主要内容一、行为的前因后果二、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一、行为的前因后果•行为改变方案的拟订与执行,必须先考虑到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及个案的机体条件。而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引发行为的有效条件,即前提事件(antecedentevent);二是个案本身的行为反应,包括机体本身的机体变项;三是随着行为反应而来的行为后果,即后果事件(consequentevent)。这三大要素相互影响,如图4-1。图4-1行为的前因后果二、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探究问题行为,就是要透彻了解问题行为。分析行为的前因后果,有助于预测行为的发生、改变的方向以及改变程度。因此,可以根据A-B-C行为分析法来探究行为的前因后果(见表4-2)。表4-2A-B-C行为分析法的格式观察者:个案姓名:目标行为:日期地点前提事件(A)目前的行为表现(B)行为后果(C)备注结论性陈述:行为发生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1)前提事件(A),它是引发行为的有效原因,包括发生的情况(when,where,who,what)、前事(即行为发生前发生的事)、先兆(即行为发生前的征兆,如脸红,气呼呼等)三个方面;(2)行为反应(B),即在前提事件的作用下个体做出的反应,同时也包括个体自身的机体变量;(3)行为后果(C),它是随着行为反应而发生的后果事件,包括沟通/要求、引起注意、获得具体事物、获得感官刺激、逃避事情、发泄情绪及多重功能等方面。这三个条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各自对行为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小莉是一位24岁无口语能力的重度智力障碍者,她对一般食物的进食情形及食欲是正常的。在幼儿期她就有吃小石子的习惯。这几年来,她则喜欢拆下家里的螺丝钉、铁钉等,并食入。此外,她偶尔也吃一些碎布及纽扣。在17岁那年,她做了一个下腹部手术,清出许多异物,其中包括助听器的电池。她的动作相当敏捷,所以在吃这些异物时常常无法被其他人发现阻止。最近,以X光检查又发现在的肠胃中有许多金属,其中包括一根2吋长的螺丝钉。(一)问题行为描述(B)1.异食行为的主要现象:小莉目前异食物的种类为螺丝钉、铁钉、碎布及纽扣其中以前两种更为小莉所喜欢。2.异食行为的经验:喜欢拆下家具的螺丝钉、铁钉食入。3.异食行为发生的频率:平均每天至少有3次异食行为,尤其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异食更频繁。(二)探讨问题行为带来的后果(C)小莉在吃下螺丝钉后总是很快地引起他人的注意。(三)探讨形成问题行为的前因(A)小莉在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及有随手可得的金属物品时,吃食异物的情形会明显增加;又配合医学检查发现小莉在血液里锌浓度降低时,小莉异食的情形特别严重。(四)找出适当的对策经由实验发现束缚、过度矫正法、或差别强化法等的策略并无法有效预防不当行为的出现。而由三个处方可以有效控制小莉的不当行为。1.维持清除金属物品的环境。2.安排小莉持续有目的的活动(如操作作业、与他人互动等)3.维持血液锌的浓度在一定值以上。第三节制定行为改变方案主要内容一、界定目标行为与终点行为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三、选用适当的行为改变原理四、确定实验设计模式五、创设良好的训练情境六、安排实施方案的日程表一、界定目标行为与终点行为(一)确定目标行为•目标行为:是行为改变过程中所要处理的某项特定行为,它可以是希望儿童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也可以是希望儿童培养的行为。(二)确定终点行为•终点行为:是训练者对行为处理的最终结果的一种假设。它是在行为改变方案实施之前由训练者确定好的,期望被矫正者的目标行为经训练之后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终点行为的功能:1.它是作为行为处理最终期望达到的行为标准,而且必须是在行为处理之前提出。2.终点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它必须明确规定目标行为经处理之后是增强还是削弱。终点行为的确定和表述的条件:1.明确、清晰地命名全部行为2.明确行为改变方向3.行为标准具体、可测量示例:•例1:“使自闭症儿童在四周的训练期限内,每分钟撞头的次数自20次降至5次。•例2:“帮助弱智儿童在每天抽检的1小时观察时间内,打人次数从10次降至2次以下。”•例3:“使一位5岁的幼儿能够在实际操作的情境里,95%以上正确指出10以内数字所代表的具体物体(如铅笔、纸张等)的数目”。•例4:使智力障碍儿童能够从五种不同颜色的方块(如红、黄、绿、蓝、白等色)中,90%以上能正确地检出红色与绿色的方块。•例5:使—位中度肢体障碍儿童100%能够自己拿筷子吃东西。•例6:指导智力障碍儿童能够利用各种具体物体(如铅笔、木块及钱币等),完全正确的比较大小及长短。•例7:帮助智力障碍儿童能够完全正确的写出1到20的阿拉伯数字。•例8:使一位智力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二周的训练期间内,能从每天10次减少到两次。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强化物: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为人们所喜欢的、能够产生愉快结果的刺激物,它能提高行为或反应的发生频率。强化物通常有三类:(1)原级强化物。这类强化物都是一些直接或间接与机体的基本需要,尤其是与生理需要密切相关的物品。可以分为食物性的有、操作性的、活动性的、持有性的等。(2)次级强化物。这是一类曾经与其他初级强化物发生关联,而获得与初级强化物同等强化效果的刺激物或符号等。(3)社会性强化物。这是一类在人际关系中表示关怀、赞美、肯定的动作、语言及表情,诸如注视、微笑、拥抱、轻吻脸颊、拍肩膀、摸头,以及口头的或文字的赞许、表扬、感谢等都是社会性强化物。(一)选择适当强化物的基本原则1.强化物的选择要因人而异2.强化物的选择要依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区别(二)精心安排好强化物的分配方式•所谓强化物分配方式,是指对强化物的呈现时间和次数作出具体安排的方法。强化物的分配方式,总的可以区分成两大类。1.连续性强化分配方式也称持续性强化方式,指对受训者所做出的每一个正确反应都及时给予强化,也即“有求必应”的强化方式。常用于训练初期。2.间歇性强化分配方式又称部分强化分配方式,是指受训者做出的正确反应只有部分得到了强化,强化的次数是按照正确反应次数的比率或反应时距的长短,间隙地分配到一连串的反应中。(1)反应比率强化分配方式。这是一类强化次数依照正确反应次数的比率来安排的强化分配方式。(2)反应时距强化分配方式。这是一种根据预期行为持续发生的时距长短来分配强化次数的强化方式。三、选用适当的行为改变原理•制订与运用正确的行为处理策略,是保障行为改变方案取得成功的根本条件。•一个行为改变方案究竟采用何种行为原理为好,一般得依据方案中实现终点行为的方向,并结合所要处理的目标行为的性质与特点来加以慎重考虑。•如果训练方案是为了培养某种新的行为或技能,最好多采用行为塑造或渐隐等原理;如果方案是为了削弱或消除儿童的某种不良习惯,则可考虑运用消退原理、脱敏法等;如果训练目的是为了维持或增强良好行为,就要多运用正强化或代币制等原理。四、确定实验设计模式•对于学校或家庭而言,行为改变方案所要处理的大多数都是儿童的行为问题或学业辅导问题,且通常都是针对个案进行,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更需要单独处理和研究。因而,应用行为分析法设计模式就成为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的选用对象。•应用行为分析法设计模式应包括: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和逐变标准设计等三种实验设计模式。五、创设良好的训练情境•为保障行为处理能顺利实施,尽量安排好实现行为改变方案所需的物质条件,并创设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个好的训练环境,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有效刺激,有利于促进终点行为尽快实现,而且还能排除不利于完成终点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