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系统实施系统实施即是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即将纸面上的、类似于设计图式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物理模型)转成可以实际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软件,并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之中。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系统实施的任务。2.了解系统调试的目的和步骤。3.熟悉系统转换方式。4.熟悉系统维护的内容。5.掌握系统评价体系。2一.系统实施的任务系统实施的任务包括:1.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2.建立数据库系统。3.系统调试。4.整理基础数据、培训操作人员。5.系统转换和试运行。6.系统测试。7.系统评价。第一节系统实施概述3第二节系统调试一、系统调试的目的和步骤1、系统调试的目的: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并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2、调试的先后顺序是:(1)程序调试。(2)模块调试。(3)子系统调试。(4)系统调试(联调)。4二、程序调试1、程序测试的方法(1)理论法: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程序的正确性。(2)实验法:通过运行,测试程序的正确性。2、程序调试的内容(1)正确性调试:用正确数据测试程序的正确性;用错误数据测试程序的正确性;用异常数据测试程序的正确性;用非正常的操作测试程序的正确性。(2)运行时间和存储空间调试。(3)使用简便性调试。(4)程序的功能调试。5三、模块调试(1)调试模块内部功能实现情况;(2)程序调用和返回情况。四、子系统调试(1)子系统内部模块之间调用情况;(2)子系统之间模块调用情况;(3)数据传递情况;(4)共享数据冲突情况。6五、总调(联调)(1)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合理、数据共享及冲突等;(2)系统功能是否达到目标要求;(3)系统遭破坏后的恢复能力。7六、系统测试1、静态测试法:以人工方式对程序进行分析和测试。静态测试法成效比较明显,可以查出30-70%的逻辑错误,成本低。2、动态测试法:黑盒法:穷举数据,检查所有数据经过处理后所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检查。白盒法:覆盖路径,检查所有路径是否正确。选择主要路径,如选择、循环路径检查。需要说明的是,系统测试只能证明错误存在,不能证明错误不存在。这是因为不可能穷举数据,不可能完全覆盖路径,这样就不能证明系统中不存在错误。8第三节系统转换一、系统转换的基本条件系统转换是由现行系统的工作方式向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方式的转换过程,也是系统的设备、数据、人员等的转换过程。系统转换的基本条件:1.系统设备:系统实施前购置、安装、调试完毕。2.系统人员:系统转换前配齐并参与各管理岗位工作。3.系统数据:系统转换所需各种数据按照要求各式输入到系统之中。4.系统文件资料:用户手册、系统操作规程、系统结构与性能介绍手册。9二、系统转换方式1、直接转换:在确定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时,在某一时刻终止现行系统,启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这种转换方式费用低,方法简单,但风险大。适合于处理过程不太复杂的小型简单系统。2、并行转换: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现行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时,替代现行系统。这种转换方式有利于减轻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安全性较好,但费用高,两个系统的数据一般不具备可比性。适合于处理过程复杂、数据重要的系统。3、分段转换:是直接转换和并行转换的结合,分阶段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替代现行系统。这种转换方式安全性较好,但费用高。适合于处理过程复杂、数据重要的大型复杂系统。一般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系统转换。10三、人员培训1.培训对象:操作员、用户各个层次管理人员。2.培训时间:编程和调试阶段开始。3.培训内容:(1)系统整体结构和系统概貌;(2)系统分析设计思想和每一步的考虑;(3)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与应用;(4)系统操作方式和输入方式;(5)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故障排除;(6)文档资料的分类及检索方式;(7)数据收集、数据规范、统计渠道、统计口径等;(8)运行注意事项。11四、系统试运行1.系统初始化、输入各种原始数据;2.记录系统运行状况和产生的数据;3.核对现行系统与目标系统输出的结果;4.对目标系统的操作方式进行考查(方便性、效率、安全可靠性、误操作保护等);5.测试系统运行、响应速度(运算、传递、查询、输出速度等)12第四节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一.组织机构的设置1、机构设置设置组织机构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之一。一般设置硬件维护、软件维护、信息维护和行政管理等部门。2、人员配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是一项需要多方协调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密切配合。合理配置运行管理人员包括:系统运行管理负责人、软件维护人员、硬件维护人员、操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13二、系统维护1、硬件维护(1)突发性故障维护:对于突发性的故障集中人力集中检修或更换。(2)定期预防性维护:按照一定的设备维护理论,定期对系统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2、软件维护(1)正确性维护: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经发生而在系统测试过程尚未发现的错误。(2)适应性维护:为适应用户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对系统提出新的要求而进行的修改。14(3)完善性维护:为进一步扩充系统功能和改善性能进行的修改。(4)预防性维护:为减少或避免以后需要进行的上述三类维护而进行的维护。(5)系统运行软件环境维护或更新: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新的版本的出现后,对其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更新。3、数据维护(1)数据备份:经常或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对于重要数据实时备份。(2)存储空间整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临时文件等进行清理,减少存储空间的无谓占用,提高系统运行效率。15三、运行管理规章制度除上述各个方面保证系统正常运转外,在软件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规章制度包括:1.系统安全制度。2.系统定期维护制度。3.系统运行操作规程。4.用户使用规程。5.系统信息的安全保密制度。6.系统修改规程。7.系统运行日志及填写规定。16第五节系统评价一、系统评价体系系统评价体系由系统建设、系统性能、系统应用等方面构成。1、系统建设评价(1)系统规划目标的科学性(2)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3)先进性(4)经济性(5)资源利用率(6)规范性172、系统性能评价可靠性、系统效率、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安全保密性。3、系统应用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用户满意程度、系统功能应用程度。18二、系统评价文档内容1.系统的功能评价2.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评价3.系统的应用评价4.系统的效益评价19第二部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20第三章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对管理信息系统从职能的角度和管理活动的层次角度有了概念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从计算机技术或信息系统物理成分的角度,对它的底层平台进行讨论。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2.掌握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3.熟练掌握数据的描述,包括实体、属性、联系。4.熟悉数据规范化理论。21第一节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目前,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一微型机为主,多台微机和服务器连成局域网;另一种是以大型机为中心连接若干终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22一、客户/服务器结构微机局域网的信息系统一般采用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或C/S)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网络中的计算机分成两个有机联系起来的部分:客户机和服务器。客户机是由功能一般的微机来担任,它可以使用服务器的资源。服务器可以是一台功能强大的具有大磁盘空间的微机服务器,也可以是一台小型机。23二、主机中心结构主机中心结构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结构。在主机中心结构中,所有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讯软件等都在主机是运行,所有的数据也都存储在主机上,用户通过本地或远程终端来访问主机。在这种结构中,用户终端也称为“哑”终端,因为在终端只有显示器和键盘以及和主机的通讯设备,而没有处理能力。24第二节数据库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组织企业中的各种数据,目前大多数信息系统中都是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因此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技术。25一、数据库概述1、数据处理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下述三个阶段:简单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特征:无数据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主要特点:数据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数据不独立。修改数据必须修改程序。处理时,数据随程序一道送入内存,用完后全部撤出计算机,不能保留。数据大量重复,不能共享。26文件系统(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基本特征:具有面向应用的数据管理功能。主要特点: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数据对程序的一定的独立性,数据不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修改数据不必修改程序,数据有结构,被组织到文件内,存储在磁带、磁盘上,可以反复使用和保存。文件逻辑结构向存储结构的转换由软件系统自动完成,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得到减轻。数据存取以记录为单位。27这一阶段数据管理的不足之处表现在:文件基本上面向应用。数据冗余度大。不同应用程序所需数据有部分相同时,仍需建立各自的数据文件,不能共享,数据维护困难,一致性难以保证。数据与程序独立性仍不高。系统不易扩充。无论数据逻辑结构改变,还是应用程序的变化也将导致文件的修改。28数据库系统(60年代后期开始)。6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据量急剧增大,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的需求,使数据为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服务,出现了数据库系统。主要特点: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不仅描述了数据自身,而且描述了整个组织数据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整个组织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由于数据库从组织的整体来看待数据,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一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和数据之间不一致现象。在数据库系统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加以使用,使系统易于扩充。29数据与程序独立。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及总体逻辑结构与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从而使得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保持不变,或者当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局部逻辑结构可以保持不变,从而实现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把数据的定义和描述与应用程序完全分离开。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控制(Security)和完整性控制(Integrity),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的上述特点,使得信息系统的研制从围绕加工数据的以程序为中心转移到围绕共享的数据库来进行,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从而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因此,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应用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02、数据库数据库(database)是保存在存储介质上的大量相关数据的集合。3、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是数据库与用户的接口软件。即为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使用而建立的系统软件。如:ACCESS.VFP.314、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BS(databasesystem)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构成:(1).数据库(DATABASE)(2).硬件支持系统——支持数据库系统的所有硬件(3).软件支持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4).数据库维护、使用者。32二、数据描述数据描述是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事物的特性到计算机中的具体表示,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领域: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331.基本术语信息世界的数据描述主要是将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用文字和符号表示出来,实体关系图(Relationship-Entity,E-R)图是最常用的工具:34实体(entity):是指明客观存在并相互区别的事物。实体可以是具体对象。举例:一本书、一个工厂、一种材料等。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联系。举例:学生的一次选课、一次借书等。实体集(entityset):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实体的集合。举例。所有教师、所有选课等。35属性(attribute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