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和内容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2.1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马费成先生认为,追溯信息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典型的阶段: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括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的管理。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解决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式管理。马尔香和克雷思莱因的“四阶段说”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四阶段说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五阶段说”第一阶段:数据处理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第三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第四阶段:终端用户极其战略影响第五阶段: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处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终端用户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类型有限的财务系统财务和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集成系统专家系统/战略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者类型非正式的督察员受过计算机训练者受过管理训练者有广泛基础的公司主管阶层用户角色信息处理者项目参加者项目管理者小型系统建立者全面合作者技术重点批处理应用数据库/应用集成第四代语言第五代系统信息存储技术穿孔卡片磁盘随机存取/数据库数据管理/第四代语言光盘/超级芯片1、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源于申农信息论而形成于“三论”的统合,它是研究信息极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信息资源管理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学科。这里主要探讨申农信息论、“三论”的统合和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基础理论体系。2.2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信息传播与交流理论申农信息论申农信息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通信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编码理论是其核心。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消息信号信号+噪声消息噪声信源:消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编码:把信息变换为信号的措施。码就是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符号序列。信道:信息传递的通道或传输信息的媒介。其关键问题是信道的容量。噪声:信息在信道中传输时所受到的干扰。分系统内干扰和系统外干扰。译码:把信道输出的编码信号进行反转化。其过程类似于语言翻译过程。信宿: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三论”的统合三论几乎同时于1948年前后被提出。系统论是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系统一般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层次性、目的性和动态性等等特征;系统与信息密不可分,要了解系统,必须获得信息。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的理论,控制是指事物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某种意义上控制过程也是一种信息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提出三论应当统一。信息提取处理再生系统控制初始状态目的状态产生行动理解信息主体对象信息科学研究的系统模型信息科学研究对象、内容、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信息研究内容:①探讨信息的基本概念和本质。②研究信息的数值度量方法。③阐明信息提取、识别、变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控制)过程的一般规律。④揭示利用信息来描述系统和优化系统的方法与原理。⑤寻求通过加工信息来生成智能的机制和途径。基础理论体系:①信息科学概论,介绍作为学科体系的信息科学。②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③信息的描述。④信息的测度。⑤信息传递原理:通信论。⑥信息再生原理:决策论。⑦信息调节原理:控制论。⑧信息组织原理:系统论。⑨信息认知原理:智能论。⑩信息科学方法论及信息科学应用提要。信息哲学信息理论科学信息技术科学信息应用科学信息科学的构成2、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二管理科学广义理解:管理科学是有关管理的科学,凡有关管理的理论如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的各种管理理论,都可称为管理科学。狭义理解:管理科学是指西方管理学中的一个学派,该学派又称管理中的数量学派,它几乎是运筹学的同义语。当代管理科学理论纷繁复杂、变化迅速,但不论管理科学怎样发展,无论管理流派如何变化,以下8个原理都是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1)系统原理:指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充分协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它们的最佳功能,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的优化。(2)整分合原理:指开展管理活动时,首先,要把管理对象极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上把握管理对象、功能和目标;然后,再将整体科学地分解为各个部门,实施合理分工,明确各个局部的功能;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综合,以实现总的目标。(3)反馈原理: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注重管理对象对控制系统输出信息的响应,要及时根据这些响应来调整控制方向,从而保持管理对象的稳定性极其与目标的一致性。(4)封闭原理:指开展管理活动时既要注重执行过程,也要注重监督和反馈过程,要根据检验或评估的结果不断调整管理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制定、实施、结果评估、新的决策制定的封闭式管理的实现。它是反馈原理的展开。(5)能级原理: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按照不同的能级建立管理的层次和秩序,建立各种规范和标准,对不同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并实行动态的对应,从而保证管理活动有序而有效地进行。(6)弹性原理: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考虑到人和事物本身的可塑性和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可变形,进而把握一定原则下或一定范围内的可调节性,以实现有效地动态管理。(7)动力原理: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正确认识、掌握种种动力源和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动力机制,以正确地激发动力,使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的进行,从而不断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8)效益原理: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讲求实效,注重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科学管理理论与管理科学理论科学管理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创始人为泰罗,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主要观点:①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③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主要管理制度: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记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劳动称为执行职能。泰罗制评价:①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②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③生产效率得到提高。④将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管理科学理论形成于二战期间及战后,它认为管理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以达管理目标。分7个步骤:①观察和分析。②确定问题。③建立一个代表所研究系统的模型。④从模型中得出解决方案。⑤对模型得出的方案进行验证。⑥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⑦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常用方法有盈亏平衡分析、库存控制分析、决策理论、计划评审法和关键路线法、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马尔可夫分析、排队论、模拟、对策论等。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过程理论一般管理理论为法约尔所创,他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经营”是指导或引导组织趋向一个目标,共有6种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管理”只是经营的一种活动,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5种要素构成;5要素其实就是管理的5种功能,这些功能依照一定次序组织起来就是管理的一般过程。提出了14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和团结精神。与泰罗强调管理原则的统一性不同,他强调弹性。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管理过程同管理功能密不可分。该理论注重“过程”的研究,其基本研究方法是首先将管理人员的工作划分为一些职能,然后,对这些管理职能进行研究,并从中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末期和30年代初,其依据是“霍桑实验”,其标志是1933年梅奥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其理论要点是:①职工是“社会人”,出金钱外,也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内容。②还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为重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情感为重要标准。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要求管理人员同时具备技术-经济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该学说的出现在西方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局限性,标志着管理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是人际关系学说逻辑发展的结果,它大约形成于二战后。该理论本身可分为①个体行为理论,又包括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如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关于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如麦克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两类。②团体行为理论(如卢因的团体动力学说、巴维拉斯的信息交流理论)。③组织行为理论,又包括关于领导行为的理论(如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弗洛姆的领导-参与模式)和关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理论(如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训练学说)。共同之处在于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其主导目的是通过满足职工的需求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并进而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与此相对应,它们还发展了管理中的“参与方法”。社会系统理论与决策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为巴纳德。理论要点为:①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系统。②正式的组织包含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3个基本要素。③组织中的经理人员的作用是在一个信息联系系统中作为联系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协作努力进行协调,以便组织顺利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经理人员的职能职能包括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和规定组织的目标等内容。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以及与它有关的全部形势,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它是内部平衡和对外适应的综合。该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管理,它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作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并将这个系统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这样就能全面分析组织的行为极其管理,从而使其实现动态平衡。决策理论是社会系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代表人物是西蒙。理论要点为:①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②决策的过程包括搜集信息、拟定计划、选定计划和对已选计划进行评价4个阶段。③决策要遵循“令人满意”准则,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部门时,应拟出决策的共同标准。④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也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3种类型,它们各有其适用的技术。⑤决策要与组织机构相对应,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但由于组织内部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和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分权也是必要的。该理论认为现代管理主要不是作业而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关键,故必须有一套正确的决策新技术。决策理论是当代管理理论的主流之一,对担待管理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在当代管理理论中,与决策理论相关的管理理论是“经理角色理论”,其代表人物明茨伯格将经理的职能划分为3类10种角色。即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接受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环境的变化与信息资源管理20世纪后半叶,有两件大事影响了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一是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性组织的出现,它们促进了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全球经济与市场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上述两种力量联合起来又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的管理环境,从而促进了管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