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宗教自然观的衰落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与局限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宗教自然观的衰落基督教神学的衰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哥白尼革命㈠基督教神学的衰落1.欧洲学术的复兴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建于公元前668年,旧址是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庭,后来经过战争和重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该城以后,才开始叫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尽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拜占庭信奉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罗马教廷关系并不非常密切。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后,因继起的奥斯曼帝国推行宗教迫害和宗教专制政策,大批熟悉拉丁文化和罗马文化的学者逃到了意大利,带动意大利的文化艺术发展,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⑵世俗大学的产生社会的世俗化——追求凡人的幸福牛津、剑桥等世俗大学开始形成“在巴黎学神学,在博洛涅学法律,在蒙彼利埃学医学,但是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的生活都不能使上帝高兴。”⑶翻译活动“黑暗时期的学术任务是把濒于灭绝的古代学术尽可能地挽救出来,以后几个世纪的任务则是熟悉与吸收重新发展的学术。”十字军东征是一场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针对对地中海东岸的伊斯兰教国家进行的战争。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西方的萌芽,而且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翻译活动的两个中心1125-1280年的西班牙1200-1225年的意大利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发现和翻译对西方学术传统影响很大,从此,神学开始由柏拉图传统转向亚里士多德传统,新学术渐次进入西欧文化之中。2.对神学的批评⑴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并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天主教教义、教条进行烦琐论证,故又称烦琐哲学。⑵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在神学允许的范围内,经院哲学也讨论了一些哲学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激烈斗争的两派,即唯名论和唯实论。唯实论的观点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只有“一般”才是惟一的实在。这种思想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存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的存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在9-12世纪的经院哲学发展的积累时期,主要受柏拉图思想影响,唯实论占了上风。并成为官方教会用以维护正宗神学、教会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柏拉图:共相在物先(面包分有基督的“肉”的理念,酒分有基督的“血”的理念)唯名论的观点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有实在性,“共相”或“一般”只是个名称、概念。这种思想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圣灵。唯名论者:共相在物后13世纪,经院哲学主要受亚里士多德思想影响,被称为经院哲学的古典时期。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发现使整个社会倾向于唯名论。亚里士多德:共相在物里唯名论更接近于真理唯名论主张自由争论基督教的思想体系,反对教权至上,政治上倾向王权。当时城市市民的异端运动、自由思想运动和新兴工商业阶层发展实验科学是同唯名论思潮有联系的。13世纪以后唯名论复活,使人们对直接感官对象重视起来,它打破了对抽象观念的信仰,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实验,促进了科学归纳法的产生。㈡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社会历史条件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地理探险城市的繁荣2、文化方面的原因基督教文化的矛盾导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如果说古希腊的文化特征是和谐之美,那么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就表现为一种深刻而痛苦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这种质的对立是形式上的,基督教本身的目的是确立精神和教会对于物质和世俗王国的绝对优势,以便在唯灵主义高度最终超越这种对立。不幸的是,基督教在实施这种善良意志时,却使自己更多地陷入世俗。这使基督教陷入客观上的二元对立。在基督教文化中,到处都是无法克服的矛盾:美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微欲念、精神的极乐与灵魂的痛苦都不可思议地野蛮地融合在一体,其结果就是普遍的伪善。中世纪基督教在理论上奉行唯灵主义,在实践上却是感觉主义的。这种矛盾的解决方案有两种: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申张感觉主义,呼吁人性生活的正当权利,公开宣扬肉体的享乐;道德严谨的德国人则高扬唯灵主义,恢复精神生活的真正内容,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其结果是导致了意大利的人文复兴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两场彼此呼应、相反相成的改革运动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近代西方文化过渡的分水岭。要摆脱抽象神性对人生活的主宰,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打起个人感性的大旗。人文主义从来就不是一场提倡廉洁俭朴和自我克制的运动,它的目的是要把人欲的满足和感性的享乐由教士阶层偷偷摸摸的勾当转变为所有人的理直气壮的行为。一句话,就是“开欲”!3.文艺复兴的总特征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手段歌颂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禁锢反对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赞颂世俗生活。波提切利的《春》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一位大师。作品以宗教和神话题材为主,富有诗意,曾为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作精美插图,代表作有《春》、《维纳斯的诞生》。在波提切利所处的时代,艺术家们关心的人物是以男性为主,而《春》是最早以宏伟的气势赞颂女性的美与优雅的画。这幅画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画面上充满着人生的乐趣,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气息。4.达·芬奇(1452—1519)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尤以《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画驰名。丹皮尔说,达芬奇“是画家、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且在每个学科里都登峰造极”。他是从实用的方法接受科学的:画家:光学定律、眼睛的构造、人体解剖的细节及鸟的飞翔。民用及军事工程师:动力学和静力学差不多摆脱了神学的成见。人体结构㈢宗教改革德国的文艺复兴主要通过对圣经的研究,促成了宗教改革。路德改革加尔文改革1.路德改革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1483年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后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1512年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路德宗又称信义宗,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对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它强调“因信称义”,《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信徒凭《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不必通过教会神职人员作中介;不服从罗马教皇管辖;教会的组织形式可因地制宜。路德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于德国,后来主要传布于德国北部和北欧各国。18世纪随着德国移民传入美国。在基督教近代传教运动中,路德宗也传到亚、非、拉地区。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到世俗水平,同时也把世俗的东西上升到神圣地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上升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这样,路德就破除了神圣与世俗的对立,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崇高的神性”2.加尔文宗约翰·加尔文,一五○九年出生于法国,受过良好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加尔文自小就成为天主教徒,后改信新教。一五三四年因提倡路德教义亡命瑞士。其名著《基督教原理》是第一部包含了福音教义原理的书,成为新教的主要指导和经典著作。加尔文宗强调信徒因信仰而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上帝预定论,即人得救全凭上帝的预定,自己无能为力;基督只为“选民”而死;不相信圣餐中的饼酒是耶稣的肉体和血,反对婴儿受洗;屏弃祭台、圣像、祭礼;主张由教徒推选长老和牧师共同治理教会。加尔文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于瑞士,后来逐渐传布到荷兰、法国、英国、东南欧国家和北美等地。在基督教传教运动的过程中,它又传入亚、非、拉地区。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3.天职(Calling)观念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新教运动,不仅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动摇和瓦解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而且还摧毁了天主教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并以新教伦理取而代之。教教伦理是指新教主义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含义,而不是它的基督教含义。从新教主义所引申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一是路德的“职业”概念所培育出来的新的人生观。路德在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把《圣经》中“神的召唤”概念改造为“职业”概念。(德文:Beruf,职业,天职;英文:Calling,职业,神召)二是加尔文的“预定论”所引申出来的进取精神和功利主义。加尔文认为,浪费时间是万恶之首,因为人们浪费了为上帝争光的机会,并提倡不劳动者不得食,鼓励乐于从事工作。新教这种把职业看作神的召唤或使命的教义,把工作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的思想,使人们对生活目的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人们不再等待“最后审判”的来临,而是努力于自己从事的职业,这一教义要求人们抛弃人间的淫荡乐趣,通过辛勤刻苦的工作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为上帝争光。如此这般,由职业思想便引出了一切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路德用“职业”(Calling)一词把世俗的工作和劳动与宗教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为宗教直接影响现实生活开辟了道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基督新教伦理的人生观在财富的生产上,相当排斥那些“为财富本身而追求财富”的行为,唯有因职业劳动的结果来获得财富,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西方这种视职业为天职的思想对于西方社会和个人的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以天职观念为核心的新教伦理铸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精神支柱。在我们国家,人们选择职业时,往往淡化或忘记了工作与生命信仰一致的价值,缺乏西方人对天职思想和职业伦理的深刻理解和领会。㈣哥白尼革命1.“地心说”及其影响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托勒密体系。其核心是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托勒密学说能较好地说明当时观测到的天体运动,并已沿用一千多年,在欧洲天文学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地心说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高超地运用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严密性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十分融合在预言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变化方面取得了值得赞美的成功凯德洛夫指出,科学上的革命从一种世界图像到另一种世界图像的过渡并非谬误到真理,而是从比较不完备的相对真理到另一比较完备的相对真理。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原因⑴宗教思想的影响不满“地心说”所刻画出的那种宇宙图景,认为那是对上帝才智的埋没。哥白尼本人始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加上一生谦良成性,处事谨小慎微,绝没有想要反叛宗教的意图。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有一个献给教皇保罗三世之“序”,明确说到,希望这本著作“将会对全体基督徒,对陛下所拥有的最高权力作出某些贡献”。⑵和谐思想的影响“太阳在万物的中心统领着;在这最美的神庙里,另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地点能安置这个发光体,使它能一下照亮整个宇宙呢?……事实上,太阳是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星体家族……地球由于太阳而受孕,并通过太阳每年怀胎。结果,我们就是在这种布局里发现世界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