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不同的社会之间相互接触,自然会使该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之间产生接触。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5洋泾浜和混合语。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语言的接触也会产生“洋泾浜”、“混合语”等特殊的语言现象,也会使人们提出人造的国际辅助语的要求。一、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telephone德律风电话;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bank版克银行;cement士敏土,水门汀水泥;piano披亚诺钢琴;ink因克墨水。俄катюша喀秋莎火箭炮;хдеб裂巴面包。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把意义和内部构成形式都移植过来。•如:汉语中的“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蜜月”(honeymoon)等。oxford,railway,cocktail,machinegun(机关枪)。成语的借用采用仿造的方式,如“鳄鱼眼泪、鸵鸟政策、替罪羊、多米诺骨牌、特洛伊木马、尘埃落定”等。汉语史上借自西域的词(如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借自蒙古语的词(如胡同、站、蘑菇);借自佛教的词(略)。•专业术语的转写借用问题:国际通用术语增多,涉及医学、药学、动植物分类学等领域,西方历来统一使用拉丁学名,新的趋势是用古希腊语的语素记录术语,各国按照自己的拼写法加以转写,如“形态学”,英语morphology,法语是morphologie,俄语是орфодогия。•这使得术语翻译方便,对应准确,对于促进科技的交流起着有益的作用。•汉语则以意译为主,不容易吸收外来的术语,缺少这类转写的借用。•汉语中的“音译+意译”词:啤酒、卡片、卡车、法兰绒、拖拉机(tractor)、哈巴狗(巴哥犬,Pug)”小结:借词的类型:1.音译(以汉字来译写外语词的读音):英语:华尔兹(waltz)探戈(tango)桑巴(samba)克隆、咖啡、沙发、摩登、雪碧、比基尼;法语:蒙太奇(montage)少数民族:敖包、葡萄、浩特、雅克西、冬不拉。2.音意兼译(指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与外语原词相近,但完全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并且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可口可乐、酷、幽默、香波、引擎、维他命、基因、俱乐部。3.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整个词音译之后再加上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啤酒、卡车、艾滋病、卡宾枪、香槟酒、沙丁鱼。4.借形词:指字母词和借自日语的词。二、借词与社会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两个社会地域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言的变化就只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音位的聚合系统和组合规则、词法、句法等都不发生变化。2、借词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3、词语的往返借用现象:汉语——蒙语“百姓”借入蒙古语后成为[paii](白兴),意为“土房子”,后变成“店铺”。汉语后又从蒙古语中借回来,叫做“板生(升)”,简称“板”。今呼和浩特市一些村名、地名有“板”或“板升”,如“库库板、攸攸板、麻花儿板、黑炭板升、羊盖板升、圪老板升”等。汉语——日语魏晋六朝以后,日语先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语。这些词在日语中还保留着汉语词古代读音的痕迹,是研究汉语史的一项重要资料。关于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求助于借词。明治维新之后,日语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借以反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是在日本之后,日语的这些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又成批地从日语借回来。汉语中原有的词(借出——借入):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演绎政府侵略劳动理性想象现象垄断悲观乐观储蓄节约自由警察选举民法间谍交涉列车理论助教学士硕士博士卫生封建日语用汉语材料构成的新词(借入):哲学主观共产归纳观念经验政党方针谈判战线领土汽船地质分子原子反应纤维资料学位体操批评反动支部4、词语借用中的竞争态势——以“站”为例“站”,汉语中原叫“驿”,后借入日本,“东京驿”即“东京站”;南宋时汉语从蒙语中借用“站”,“驿”“站”并用;元朝“站”代替“驿”;明朝皇帝曾通令“改站为驿”,但百姓口语里一直用“站”,明末奏章中也有用“站”的现象;清时“驿”“站”并用;伪“满洲国”时期改“站”为“驿”。这些行政措施都没能改变“站”在汉语中生根的事实。“站”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进入基本词汇。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一、语言联盟与社会语言联盟(allyingoflanguage)指几种没有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同特征的语言现象。语言联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概念,是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布拉格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一N.s.Trubetskoy于1926年提出的,用以指在地理位置上互相邻接的语言,由于发生接触,相互影响,在文字和结构上都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共同特征。语系是语言分化发展的产物。语言联盟正好相反,它是同分化方向相反的语言聚合发展的产物。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语(斯拉夫语族)、马其顿语(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罗曼语族)和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由于长期接触而出现了共同的语言特征,形成了一个语言联盟。虽然它们都属于印欧语系,但分属不同语族。希腊语和阿尔巴尼亚语各为印欧语系内的一个独立分支。二、系统感染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词语借贷: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一方主要向高的一方借用文化政治方面的词汇,而经济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主要向低的一方借用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称,但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例如:粤语与普通话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语言替换和语言联盟不同,不是原有语言继续存在,只是它们由语言结构差异很大而产生了很多共同的结构,而是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一、语言替换•语言替换是更深度的语言接触。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在融合的时候,通常是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另一种语言则逐渐失去自己的本质而逐渐死亡。•——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汉刘向《说苑·善说》:“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春秋战国时期,夷、蛮、戎、狄的语言很多已与汉语融合。•两汉以后,北方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隋唐以后,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满)等民族也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汉语和这些民族的语言发生了融合,在融合中继续成为胜利者。•从历史上看,语言的融合在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促进人民的往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二、语言替换的原因两个或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本国的哪种语言有利于多数人的商业往来,经济流通的需要自然会作出决定的。——列宁这种“经济流通的需要”和文化学习的要求使汉语替代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成为各民族相互间的共同交际工具。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自愿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被迫替换: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隋唐以前(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以自愿融合占优势,而在隋唐以后,被迫融合的比重大一些。氐族“语不与中国同”,但“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魏略·西戎传》)。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禁止讲本民族的鲜卑语,提倡说汉语。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语言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隋唐时期,各民族顺着这一融合的势头融为一体。•唐以后与汉语发生融合关系的主要是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满族)以及它们的语言。——被迫融合•金世宗屡次告诫群臣,或发出诏谕,要求使用女真语,保持女真旧风。还设法改变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的情况,免被替换。•满族总结了历代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教训,竭力避免被融合的结果。但汉族的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迫使满族学习汉语。•“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是就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而言,不是说“被迫”中没有客观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自愿”中没有斗争。四、语言替换的过程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融合,这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鲜卑与汉、蒙与汉)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教子》)时多鲜卑语教材。《隋书·经籍志》即著录“《鲜卑语》五卷”、“《鲜卑语》十卷”。《北齐书·孙搴传》记载孙搴以“能通鲜卑语”,而“大见赏重”;《刘世清传》记载刘世清以“能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清作突厥语翻《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而受到重用。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叫做“底层”。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二是地名,只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历史上的这种痕迹今天已不甚清楚。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是满语的残留。•双语现象时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在文字中找到一些线索。南北朝时期大量创造“说文所无”的新字,异体字的产生,书写形体的改变都说明了这一点。•满文源自蒙文,后来随着满汉关系的发展,满语与蒙语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与汉语的关系日益密切,满文在改进书写形式时就考虑了和汉语的对音,以利于转写汉语的词语。•语言替换的过程中,双语现象时期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文字中也能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随着一种语言的消亡,这种痕迹就成为两种语言替换现象的历史见证。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1、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如中国古代的“雅言”、“通语”与各地方言。2、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和我国南方的不少少数民族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书面语。在这种情况下,书面语的学习和使用当然很不方便。这些民族后来都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书面语,替代借用的书面语。通用书面语联系着各地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联系着各地人民的交际,有着高于方言的地位。书面语中使用方言字引发的问题:方言区特有的自造方言字常常会让非本方言区的读者觉得晦涩难懂,既读不出音又解不了义,严重阻碍了这些读者对语义的准确理解。在济南,有一种拖延叫迂磨,有一种不着调叫瞎包,有一种别扭叫弯厌,有一种霸气叫尔力,有一种苦恼叫木乱,有一种抚摸叫扑拉,有一种说话叫落落,有一种称呼叫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