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天崩地裂2345南方政权:宋司马氏篡魏建被鲜卑所灭残部南迁建分裂成齐魏西晋东晋梁(灭蜀)(灭吴)(建康,今南京)陈北方鲜卑族(拓跋氏)政权:分裂成东魏北齐北魏西魏北周合称“南朝”被篡权建被篡权建合称“北朝”“北周”灭“北齐”,再灭“陈”,建“隋朝”6第一节立法概况一、立法活动的展开1、曹魏《新律》(18篇)三国之魏,魏明帝(曹睿)时所立之法。他之贡献(1)设律博士,向官员讲法;(2)令以郑玄之注为法定解释郑玄郑玄注论语残简律博士设置:始于曹魏终于宋朝7《新律》:第一、体例上,置《刑名》总则于律首汉《九章律》之总则《具》,却居九章中的第六篇第二、内容上,增加了九篇,并作了调整汉《九章律》各篇之罪混杂,如《囚》《贼》中均有诈伪、欺谩;篇名与条款冲突,如《盗》中有非盗之劫略、恐吓三国,成王败寇游戏人物曹睿8第三、制度上,首次把“八议”列入律典八种人犯罪不用庭审,上报皇帝议减议免。官官相护官贵民贱没有春天92、西晋《晋律》(20篇)又叫《泰始律》,因其为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年间所立还叫《张杜律》,因张斐、杜预注解而得名杜预晋书刑法志书影司马炎10《晋律》(《泰始律》、《张杜律》):第一、体例上,分《刑名》总则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另增《关市律》、《水火律》和《诸侯律》,共20篇第二、表述上,区分律令、加以注疏,更精确简约杜预:“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律令区别“违令有罪则入律”——律令联系律令区别:秦汉难分,魏晋已分11第三、制度上,首次把“五服制”纳入法典亲属间的犯罪依照五等丧服的亲疏远近来定罪量刑——同罪不同刑母子亲情法制化123、北朝之《北魏律》(20篇)鲜卑族之法。自太祖道武帝(拓跋圭)时就起草,孝文帝(元宏,改拓跋氏为汉姓:元)时才颁布13《北魏律》:第一、思想上,开北朝重视立法之风气上承曹魏《新律》、西晋《晋律》、下启《北齐律》第二、时间上,创立法时间最长之纪录自太祖到孝文帝,历时一个多世纪北魏孝文帝出山14第三、制度上,首次把“存留养亲”纳入法典汉、晋律:不孝,弃市曹魏《新律》:“夫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153、北朝之《北齐律》(12篇)鲜卑族之法。北齐武成帝(高湛)时所立。第一、体例上,合《刑名》和《法例》两篇为《名例》一篇,作为总则,置于律首16第二、作用上,当时立法成就最高之律北朝比南朝立法贡献大,影响到隋唐律。程树德:“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为最”17第三、制度上,首次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后之“十恶不赦”18二、法律形式的变化1、律:近似法典2、令:皇帝之命律令已作区分3、格:行政法规(单行法规)秦之课,汉之科,晋之“故事”鲜卑之北魏起就以格代科,汉族曹魏之《新律》颁布后,也废止了科。代表:东魏之《麟趾格》4、式:程序之法秦已有之代表:西魏之《大统式》此外,还有“比”(秦之廷行事、汉之决事比)19一般情况(稳定时;或皇权高于相权时):律格主辅令式特殊情况(动乱时;或相权高于皇权时):格——高律——低20三、定罪量刑原则的发展1、“八议”、“官当”八议:八种人犯罪不用庭审,上报皇帝议减议免。首次规定于曹魏《新律》“八议”:皇室之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西周“刑不上大夫”,汉“有罪先请”的进一步法制化皇家龟,另当别“议”21“官当”:贵族、官员用官品、爵位折当徒刑、流刑源于曹魏《新律》、西晋《晋律》(即《泰始律》、《张杜律》)但“官当”一词首次出现于南朝之《陈律》南朝庐陵太守印北魏文官俑222、服制定罪亲属间的犯罪依照五等丧服的亲疏远近来定罪量刑首次规定于西晋《晋律》(《泰始律》或《张杜律》)卑伤杀尊,越亲越重如:杀、伤尊伤杀卑,越亲越轻盗窃,越亲越轻,越疏越重赡养、抚养:越亲义务越重继承:越亲权利越大23丧服亡者丧期斩衰(最粗生麻制成,不缝衣缝)父、母、夫等(也及于君)3年齐衰(以次粗生麻制成,缝衣缝)祖父、祖母、妻等1年大功(以粗麻制成)堂兄弟、在室堂姐妹、侄妇等9个月小功(以稍粗之熟麻制成)伯叔之祖父母、堂伯叔之父母、再从兄弟、堂侄、侄孙、兄弟之妻、夫之兄弟等5个月缌麻(以稍细之熟麻制成)曾祖之兄弟、祖父之堂兄弟、父亲隔二代之堂兄弟、本人隔三代之堂兄弟3个月另外: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袒:露左臂;免:白布缠头)五服:今之披麻;袒免:今之戴孝五服之外同六世祖及更远的亲属为“无服亲”,可参加葬礼,但无资格披麻戴孝五服之制表格243、“存留养亲”罪犯家有尊长无人孝养,可存留其刑,先予养亲,完毕后再执行其刑但犯“重罪十条”者除外首次规定于《北魏律》南朝《梁律》:“父子同产,男无少长,皆弃市”商鞅变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汉朝:剩女、剩男,五倍纳税但不得分家析产254、“重罪十条”危害皇权(国家安全)的十条重罪不赦之罪,不适用“八议”、“官当”、“存留养亲”、“赎刑”等。此时之实行犯隋唐之预谋犯首次规定于《北齐律》十罪:反逆(篡权、政变等)、大逆(毁皇宫、皇陵、皇室等)恶逆(杀、伤尊长)、叛、降、不道(残杀人)、不孝不敬(盗、毁皇物)不义(杀、伤官)杀无赦内乱(亲属相奸)26四、刑罚制度的改进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的转型时期刑制改进,《北周律》贡献最大第一、废除宫刑(《北齐律》)文景肉刑改革,只改黥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剕为笞,未改宫刑西魏起,北齐律定:改宫刑收作官奴27第二、完善徒流(《北周律》)徒:五等(1——5年),以1年为等差流:五等(2500——4500里),以500里为等差成效:a、徒之年限、流之里数更加规范b、流弥补了文景肉刑改制造成的徒、死之间的巨大空档,成为了减死之刑28主刑比较:先秦:黥、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秦:笞、徒、流、肉、死秦后: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徒:秦未定年,汉不固定流:秦未定里,汉非常刑肉:文景废秦之“肉”,造成徒死之间巨大落差29第三、规范杖鞭(《北周律》)杖:五等(10——50),以10为等差鞭:五等(60——100),以10为等差第四、形成五刑:杖、鞭、徒、流、死(《北周律》)第五、影响隋唐:隋唐仅“以笞代杖,以杖代鞭”第六、缩小缘坐:已嫁之女只缘坐夫家(曹魏《新律》)多数缘坐不及于祖孙30第二节法学进展天下大乱,人才辈出,学术繁荣,法学炫彩。一、律学源流1、先秦、秦律学律学乃经学分支。经学源于子夏、荀子。子夏:孔子的学生,法家思想的先驱。李悝、吴起及商鞅的老师,荀子、李斯、韩非也是其再传弟子。31法家先驱:子夏、子产、邓析、管仲早期法家:吴起(楚)、李悝(魏)、商鞅、申不害、慎到“法”“术”“势”后期法家:韩(“法术势”)、李斯322、汉朝律学古文经学:重文字(刘歆为代表)汉朝经学今文经学:重义理(董仲舒、何休集大成)(近代经学:古文经学——章太炎等;今文经学——康有为等)引经决狱:董仲舒、应劭等——今文经学风格汉朝律学引经注律:杜周(大杜)、杜延年(小杜)等——古文经学风格(郑玄是融古文、今文经学为一体的大律学家)333、三国两晋南北朝律学魏、晋律学北朝律学南朝律学:重义疏——今文经学风格当时律学还受魏晋玄学名辩之风的影响,至《唐律疏议》之疏议时,已很完善。重训诂——古文经学风格如魏法定的郑玄之注,晋《张杜律》之张斐、杜预之注古文经学风格的律学:似罗马法复兴时的注释法学派今文经学风格的律学:似罗马法复兴时的评论法学派34学术争鸣:古代中国有无法学?基本派别:法学说、律学说(无学有术)、法学律学说(先秦为法学,汉后为律学)本老师观点:以今文经学支撑的法律学术似“法学”以古文经学支撑的法律学术是“律学”抓住经学基石,明白其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分类,就超越了争鸣35二、律学影响第一、纳礼入律,使礼成了根本大法原始社会:礼——习惯夏商:礼——习惯法西周:周公制礼,礼——制定法(法:秘密法)汉:引经决狱(礼入法庭审判)引经注律(礼入司法解释)礼——制定法:公开法三国两晋南北朝:礼入律典唐:“一准乎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礼——根本大法36第二、以礼释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解释学有重条款、文本的古文经学式的解释有重义理、法理的今文经学式的解释有官方的,有民间的,甚至有家族的解释杜预:“法者…非穷理尽性之书”37第三、追求合礼(理)合法,促进了立法司法立法影响:官方钦定注疏,甚至附于正典之后,与法律有同等效力(如大小杜律、郑玄之注、张杜律、唐律疏议)司法影响:法官有时倚重注疏有甚于法典;追求判决合情、合理、合法张斐:“王者布于上,…礼乐抚于中”古罗马钦定五大法律解释家:盖尤斯、保罗、伯比尼安、乌尔比安、莫迪斯蒂努斯即《小戴礼记》大戴:戴德小戴:戴圣38第三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的变化1、中央司法机构的变化汉朝原中央司法机构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也叫廷尉)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最高司法行政机关——三公尚书、都官尚书(尚书省下属部门)隋朝之刑部尚书(曹魏、北齐大理寺内设有律博士)392、地方司法机构的变化:汉朝原地方司法机构三级:(州部)刺史、郡守(太守)、县令(县长)特色:州郡县之外,封国内诸侯王有一定独立审判权;军官有相当司法权力40二、诉讼制度的变化第一、直诉制的形成即晋武帝司马炎时的“登闻鼓制”第二、死刑复核的形成魏明帝曹睿明令、《北魏律》规定由皇帝复核如今台湾:按铃控告(告诉)41第三、刑讯实践的恶化“重枷”、“缒石”、“压指”、“烧犁”、“测罚”(断食)、“测立”(久站)等,但有数目、时间之限。对女犯的刑讯则较人道:孕妇——产后执行刑罚杖、鞭减半;或以罚金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