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道尽千古离人意长亭送别《西厢记》之离愁别恨之绝唱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王实甫与《西厢记》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二、《西厢记》形成1.“长亭送别”的“长亭”为何意?古代驿站上供人休息和送别的地方(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2.谁送谁去干什麽?莺莺、红娘、夫人、长老送张珙赴京赶考.3.这些人之间曾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预习先知道普渡寺佛殿相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感人的一折戏: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卷图由以下四幅画面组成。请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每幅图画拟小标题,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整体感知结构思路长亭送别(1-3)长亭路上(4-11)长亭饯别(12-17)临别叮嘱(18-19)长亭目送怨恨愁苦缠绵依恋牵挂担心苦痛难耐探究讨论,深层鉴赏著名的戏剧研究家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的境界。(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探究一:选出你认为最能达到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来表达崔莺莺离愁别恨的几支曲子,并放声朗读,体会情感。曲词视听欣赏长亭长亭送别送别王实甫王实甫探究讨论,深层鉴赏探究二: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人称“花间美人”,他的曲词除了情景交融之外,从本折中你还能感受哪些艺术特色。(1)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将来的酒和食,尝着似土和泥.”--------比喻“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用典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伯劳飞去燕西归”(2)融古典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如“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化用的是范仲淹《苏幕遮》里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的原句。“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如【叨叨令】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叨叨令】后人对于王实甫的《西厢记》有这样的评价:王实甫《西相记》,第六才子书——金圣叹(中国清代才子,中国第一批评家,其余几部书为:《庄子》、《楚辞》、《左传》、《杜诗》、《水浒》。)“词句警人,满口余香”---林黛玉探究讨论,深层鉴赏探究三:越剧《红楼梦》中宝玉曾唱道:“象这样的好书,老爷却不许我看,今日里我偏要读它一个爽快……”为什么贾政不许宝玉看《西厢记》呢?【端正好】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三煞】…哭啼啼独自归…阁不住泪眼愁眉⑴莺莺珍重爱情【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⑵鄙视功名利禄“叛逆”性格《西厢记》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鬻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二、意境分析鉴赏的基本方法:意象意象特征思想感情(效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小组鉴赏要求1、任选一支曲子进行赏析;2、任选一支曲子改写成现代散文。长亭长亭送别送别王实甫王实甫探究讨论,深层鉴赏探究四:你看好这一段婚姻么,如果你是剧作家,你会为他们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局?莺莺怎样看她和张生的未来?莺莺的“怕”“怕”中不了状元“怕”中了状元老夫人也许会赖婚(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也许会成为高门大户甚至是帝王之家择婿的对象,“停妻再娶妻”张生也许会不归(“金榜无名誓不归”)也许还会有异乡花草的吸引:“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捍卫人格尊严和要求平等的思想有书记载,一个姓杜的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正想回家,却收到妻子寄来的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这位妻子的诗句实在是够刻薄的,但她为丈夫害羞,希望丈夫趁着夜色偷偷回来的心情也十分真实。收到这首诗的丈夫,还会回家吗?因此不少人硬是困守长安,下了个死决心,不考出个名堂来绝不回家。金榜无名誓不归——余秋雨《十万进士》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停妻再娶妻唐·元稹――《莺莺传》→“始乱终弃”元·王实甫《西厢记》----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的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郭沫若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西厢记》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