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简单版) 一、概括文章要点或主旨 1、从标题入手。 揭示深层意义。 2、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 许多文章在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明了中心主旨。结尾揭示主旨的很多。 3、从各段的段意入手。 可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即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白文章的中心。 4、注意关键句子,特别是重复出现的句子或者段落。 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5、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主旨是隐含在人物事件中的,只有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理解故事事件的经过后才能归纳出主旨。《周处》这个故事,完整把握周处的性格,才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卖油翁》也是。在记叙文里,经常有这类通过故事来概括主旨。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1、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排比……比如:衬托、象征。套路:运用……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此表现了(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等)2、理解句子的含义,还可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3、关于句子的作用(中考肯定考,下面还要讲到),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内容上与结构上。第一个方面: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抓住句子内的关键词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表现上句(前面一句)或下句,或者揭示本段关键句;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记叙文主旨、议论文论点、说明文对象特征)如果记叙文中出现景物描写的句子,肯定会考。景物句子(1)是环境渲染或者突出什么气氛,(2)或者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3)或者表现文章的主旨。如果记叙文中出现抒情、议论的句子,在文章开头,内容上: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在文章中间,内容上:(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在文章末尾,内容上:(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第二个方面: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一、答题的几种技巧1、看分值答题法2、用原文答题法:很重要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先找到原句),再联系上下句(文),尽可能找原句回答。3、两步法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步:我们首先找这个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引出下文、打下伏笔和铺垫;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小结)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内容上揭示主旨、深化主题、总结全文,或者结构上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一般两点):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5、多重分析法(多种套路综合运用,重要)我们经常考到“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类题目: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指出修辞手法或其他表现手法);再分析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最后,结合语境和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指出了它的作用。换言之:可以从①修辞手法或其他表现手法分析,②关键词语分析,③文章主旨分析,④联系上下文分析。6、其他方法:(1)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检验一下,看是否适合;(2)评价一句话,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手册,第3页,第11点)(3)概括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能表现主旨,也应概括在内。(谁+怎么了+怎么了)如果是说明文,概括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各段的要点。二、议论文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①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②论题型:如《谈骨气》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要议论的内容)。(二)、论点:1、论点的类型:①中心论点②分论点2、中心论点的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结尾④中间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3、如何判断论点: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②是针对论题论述的,③是针对全文的,④文中论据能够证明的,⑤看提示性语句,如:总之,综上所述……4、论点的提出方式:①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论点。(三)论据1、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2、论据作用①证明论据的前面一句话,②证明本段的关键句(分论点),③证明全文的中心论点。3、概括事实论据关键是围绕论点(分论点)概括。就是抓住相关的关键词概括,概括后的事实能够证明论点(分论点)。4、补充论据5、选择论据。(四)、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照。(八)、论据能否去掉一个?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原因:⑴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结构不严谨。⑵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记叙文阅读:要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紧扣表顺序的提示性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从而把握整体。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或理)→认真读题干,明确答题思路→答题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点齐全,回答完整。(不少题目是围绕主旨回答的)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手册,第11点)2、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描写。(手册第10点)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手册第6点)插叙作用:(1)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2)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3)或交待……缘由,为后文作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倒叙作用:悬念,吸引读者。顺序作用:(1)结构上:记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2)内容上,可能是层层深入,对人物(或事情)逐步加深认识。4、记叙线索:(1)核心事物(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2)核心事件(3)时间(4)作者的感情或感情变化(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很鲜明)。(5)文章标题,如《老海棠树》《母亲的声音》,如《七根火柴》等等。5、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主旨)。作用:A: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B:内容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C: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者含蓄新颖、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7、文章开头作用:A: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设问,)B:开头自然景物、社会描写。(手册第10点,但我们练得太少)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暗示主旨。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划出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10、环境描写作用:(重要)A: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B: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衬托人物……的性格。C: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D: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社会环境往往是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16、重点词语的品析: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17、重点词的深刻含义: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这是答题时的好办法。)18、补充类试题:(补写)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点题,注意揭示主旨)C:补充人物话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E:题目(看结尾处重点词,一般联系中心主旨)说明文阅读一、整体阅读,搞清说明对象和特征特征:1.找中心句,找每段关键句,找过渡句,再概括,相当于各段内容叠加。2.说明对象+特征。二、说明方法及作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说明的内容常常可找说明方法句的前面一句或该段中心句。三、说明顺序和作用:⑴空间顺序,⑵时间顺序,⑶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语言问: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或一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问: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几乎”等词表程度;“大约”“左右”等表估计。(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问;“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答: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问: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还有描写句的作用。答: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形象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五、说明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对象的特征)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六、结构: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七、代词指代内容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②自己概括检验方法:代入法或置换法提示:说明文答案大多在文中。先理清层次结构,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就容易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