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4-唯物史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4届2阶段政治·马原理杜秀玲万学教育考研政治教研中心2课程导入第四单元唯物史观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知识点讲解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创造历史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1992、1996、2006、2008、2012年考过)(1)社会存在②社会存在的内容①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例题分析•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多选•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感情、情绪、愿望、风俗、习惯、传统、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形式(低水平、不系统、不定型、自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属于上层建筑,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例题分析•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单选•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C.哲学、艺术、宗教•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文字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第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996、2001、2002年考过)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1)生产力的含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实体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劳动资料(客观尺度)劳动对象(自然物与人工物)劳动者(首要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2)生产力的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内容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991、1994、2004、2012年考过)1.经济基础的内涵(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2)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2.上层建筑的内涵(1)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上层建筑的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国家政权政治法律设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多选•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C.国家政权•D•E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表现①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②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③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④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趋于尖锐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的主要内容(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的方法论意义①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②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现依据。1.社会形态的内涵(1)含义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2)对社会形态的理解要注意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最后,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1998、2000、2002、2006年考过)(1)必然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2)历史选择性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历史选择性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统一性: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纵向看横向看统一性: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多样性:同类社会形态又有各自的特点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997、2010年考过)(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例题分析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他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多选A.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B.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社会规律C.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外D.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小结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课堂小结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3.革命4.改革5.科学技术课程导入一、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知识点讲解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2.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3.阶级分析方法二、阶级斗争(非重点)三、社会革命(非重点)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重点)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99、2009、2010年考过)1.科学技术的含义(1)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2)技术广义的技术包括当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①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1)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①“全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②“全球问题”产生的原因③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2)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课堂小结1.社会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3.革命4.改革5.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作用的两重性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课程导入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主张英雄史观(2)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主张群众史观知识点讲解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现实的人”(1)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2)从事一定实践活动(3)处于社会关系之中(4)具有能动性的人(2008、2009年考过)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社会劳动人与人的区别:社会关系3.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理解“人的本质”要注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的B.人的本质是超社会的,是永恒不变的C.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从而全面考查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D.不同社会中的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例题分析4.唯物史观考查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