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11月26日杭州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轨迹•生态文明的学术认知与演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轨迹•2002年: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5年:胡锦涛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轨迹•十七大:胡锦涛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轨迹•十八大–五位一体: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全面融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给自然以修复空间,给农业以更多良田,给子孙以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控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轨迹•生态文明的学术认知与演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与文明的界定•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civilization)的字面解释源于civilis,即civil,拉丁词根–civis,意为市民,–civitas,意为城市西方认识溯源•JohnS.Mill(1848):稳态经济•工业文明的前景(1925):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而是工业文明与人性的斗争–工业主义过度浪费世界资源–科学发展(scientificoutlook)是人类的最后、最佳希望•KennethBoulding(1966):宇宙飞船经济•SamuelP.Hungtington(1993):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文化的终极目标–文明是最广义的文化单元–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化–文明冲突西方认识溯源•RichardC.Duncan(1989):–工业文明的期望寿命:人均能源角度看,只有100年时间–工业文明的过渡性脉冲理论•JaredDiamond(2005):文明的消失。分析了43种消失的文明,有5大原因:–环境毁损(如毁林、水土流失)–气候变化–以来远距离必需资源的贸易–因资源争夺引发的内外冲突升级(战争和入侵)–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反应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19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批判地吸收了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伦理、后现代主义等生态理论,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生态运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的出路。•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生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生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决定它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各项环境经济政策不可能实际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这正是资本主义转移危机的最佳途径。–制造并操纵消费,实际上就是在“转移目标”,把经济危机转移到生态危机上去。•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要解决,就必须取得共识;要取得共识,就必须公平;要公平,就必须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就只能发展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公平。生态社会主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生态理性则力图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多生产耐用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这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动机,即利润动机和可持续发展动机。•对未来社会的解释:–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生态经济模式就是可持续法则对所有人都有制约的经济活动,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变革力量:传统社会主义强调变革的力量是工人阶级。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首先应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会。工人阶级虽然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但他们毕竟是遭受环境污染最直接的阶级,仍蕴藏着最终革命性,是未来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生态文明的界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生态文明的界定•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形态。如何定位生态文明?•时间演化进程中的社会形态:–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农业文明:铁器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空间上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文化特质:文明具有多元性,–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如何定位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制度属性: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责任•生态文明价值观–公正:社会公正,生态公正–效率:社会效率,生态效率,经济效率–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文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工业文明不是取代,而是改造、提升•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工业化中期阶段–生态文明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是一种包容、提升和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替代。事实上,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中也有生态文明的内容,只是由于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因而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轨迹•生态文明的学术认知与演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三轨并行的城镇化中国城市化进程1790-2050美国城市化率28.251.270.080.890.4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7901800181018201830184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城市化率(%)1880-1920年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1840-1880年年均提高0.43个百分点221920-1960年年均提高0.47个百分点各阶段变化相对均匀0.0E+002.0E+124.0E+126.0E+128.0E+121.0E+131.2E+131.4E+131.6E+13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美US欧盟(法英德)EU(France,UK,Germany)中China印India单位:美元currentUSD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1中国经济总量(GDP)变化趋势的国际比较(1970-2010)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国际比较(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