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饮食习俗食俗即饮食风俗。“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世界各地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食俗一般包括日常食俗、年节食俗、宗教礼祭食俗等内容,经常反映在一些典型食品与就餐习惯中。本章内容:第一节年节食俗第二节人生礼仪食俗第三节宗教食俗第一节年节食俗年节是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年节食俗的文化特征: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其次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民间常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年节的祭祀和铺张上面,以乞上苍保佑与神灵的庇护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不同地区、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同一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小的差异人们通过宴饮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可以加强亲族间的联系,调节人际关系;§整合社群及社会集团的意识,使部族团结一致,提高生存竞争能力;§调节和改善饮食生活;§提供社会交和择偶机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改进菜品制作质量等§功能显著§区域差异§讲求功利§崇祖好祀§多元复合一、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汉代又称“元正”,晋代又称“元辰”,北齐时又称“元春”,唐代又称“元朔”。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五祭”之一。1、除夕贴对联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除夕拜年,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苏东坡《守岁》诗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2.正月初一拜年“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又称“三朝”、“元朔”。又有“上日”、“三朔”、“三始”等别称。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3.正月初二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4.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有些地方俗称“赤狗日”,这一天不出门,不宴客。初三又叫“小年朝”,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初三日,有的商店开始营业,俗称“初三开店门”。初三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5.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有“接神”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此外,初四不动刀、剪。6.正月初五初五也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全家庆贺。关于财神,民间有很多传说:赵公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7.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经》)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8.正月初七正月初七也称“人日”、“人胜节”、“七元”。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是吉祥,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9.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吃元宵,挂彩灯,放焰火,观灯游玩。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腊八粥饺子年糕粽子月饼汤圆二、清明节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为寒食节。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汉代定为“禁烟节”。唐代诗人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万物欣欣向荣,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而称为清明。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故又称“重五”;端午节用菖蒲避邪,故又称“蒲节”。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四、乞巧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避节”。农历的七月初七,有时恰逢天气晴朗,民间有晾晒衣物和书籍的习惯。《晋书·阮咸传》:“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粲目。成以竿挂大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兔俗,聊复尔耳!’”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到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民国元年,规定:以元旦为春节,以端午为夏节,以中秋为秋节,以冬至为冬节。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古时候,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六、重阳节七、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一天,群僧集会,诵经演法,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以资纪念。第二节人生礼仪食俗“礼仪”是一个复合词语,包括“礼”和“仪”两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社会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基本形式受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礼仪的基本点为:尊敬、坦诚、和谐、得体。礼仪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同时也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1、礼仪有助于提高修养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能的修养,有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提升个人的形象。2、礼仪有助于改善关系一个人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还能帮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和善意,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3、礼仪有助于建设文明礼仪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反复的生活实践形成的,折中约定俗成的规范不断地支配着人们的交往活动,它规定者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中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注重人生礼仪的意义:人生礼仪食俗主要分为:※诞生食俗※结婚食俗※寿庆食俗丧事食俗P.80~83第三节宗教食俗和少数民族食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一、宗教的饮食习俗&宗教信仰食俗的共同特性:1.群体性宗教信仰食俗语往往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是群体或全族的活动。如藏族、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傣族信小乘佛教,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各教的食规、食戒成为他们遵守的饮食规范。2.自觉性宗教信仰者在无人强迫下自觉遵守,并能持之以恒。如耆那教徒自愿过“苦行僧”式的生活,旧时老人许愿后坚持数十年吃“花斋”。3.忌讳性宗教信仰食俗往往对某些食物有一定的忌伟,如回民不吃猪肉,瑶民禁食狗肉,道教徒不吃荤,汉族信奉大乘佛教的佛门弟子不许吃肉喝酒。在饮食时间上也有一些特殊要求,如佛教规定“过午不食”,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回历九月“斋戒”。4.神秘性宗教信仰均具有神秘性。人为宗教的神秘表现在宗教活动的体系和各个环节之中。许多原始宗教及其信仰的神秘性,是不可解释的。人们对某些食俗成因的解说常常回避,并不追究,只是膜拜。有些现象或许根本就无法解释。5.功利性宗教信仰食俗的功利目的是很明显的,如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山神、林神及众多的鬼魂崇拜,均是为了获得直接的功利的而设置的。现代宗教强调修行和自身的完善,饮食的禁区忌与选择,有的出于安全卫生,有的是为了来世、进天堂。6.复杂性某些食俗的成因与形式多种多样,如各地祭土神的说法与方式不一。不少食俗食象并存,还可互相借鉴与移植物,如佛道食俗在某些方面就有相通之处。原始宗教与现代宗教存在着明显差异,原始宗教把自然力看成是地人类社会最直接的威胁,它们对自然力的屈引导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主要是为了便于专心修行,磨练身心,要求不择贫富、好坏,与施者结缘,使施者得种福田。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基本未得到实行,转而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农禅并重的佛寺传统。1、佛教食俗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倡导素食。由于教规的缘故,形成了佛教徒们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分为:大乘佛教食俗、小乘佛教食俗、喇嘛教食俗共同的特征:①托钵乞食制度②过午不食戒③素食规定④酒戒⑤进食仪轨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因而规定日过正午即不许进食,仅可饮水或浆,称之为持午或吃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断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另一种则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禁食各种动物之肉。酒能令人乱性丧智,危害社会,更是修行之大忌。此戒被列为出家在家佛弟子的五大戒之一,不过若因病须饮酒也是可以的。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僧团或佛寺根据有关戒规制定了相应的仪轨,并衍为每日的一大佛事活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为洁,粪秽气昏。”道教在提倡素食、少食的同时,还强调食物的营养。2、道教食俗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因此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带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的饮食习俗。食俗特征:①主张食素②不暴饮暴食道教《积功归根五戒》中第一戒为不得杀生,第二戒是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在提倡素食的同时,调味要求不宜过于浓厚,甜、酸、咸、辣,2、伊斯兰教食俗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饮食禁忌:伊斯兰教认为,安拉造化宇宙万物、创造了人类,为人类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供人们享用,允许人们吃一切合法而又佳美的食物。①畜禽肉类禁忌:严禁吃自死物;严禁食血液;严禁食用未奉之命而宰杀的动物;禁止食用猛禽猛兽。②禁用致醉和有毒的植物饮料:严禁饮酒;禁止一切与酒有关的致醉物品;③禁止从事与酒有关的营生;禁止出席有酒的宴席;严禁服用一切麻醉品和毒品。2、基督教食俗基督教是一种信仰一神和天国的宗教,发源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忌,饮食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基督教的饮食文化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的,比如饭前祷告,在心里感谢上帝赐予自己粮食,吃饭之中也要一直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