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女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的命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的冷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坚持女性意识的创作,注定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是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茅盾先生评价《呼兰河传》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品简介: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写了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倭(wō)瓜水瓢(piáo)花窗棂(líng)地榇(chèn)秧子异想天开摧残孔雀翎(líng)作揖榛子蘸(zhàn)秫(shú)秆文章思路•第一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后花园•第二段:我和祖父悠悠闲闲的在后花园里嬉戏谈天恶作剧•第三段:在储藏室寻宝探险•第四段:跟祖父学诗1•第五段:跟祖父学诗2•第六段:吃掉井的小猪和鸭子我的祖父•1、2自然段:祖父跟我的年龄差距•与祖父的种种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他“为老不尊”的可爱•3~7自然段:后花园简介•8~28自然段:我和祖父在花园中的日常活动•29~33自然段:从视觉角度单写后花园的环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第二段•34~44自然段:祖父与孩子们幼稚的游戏•以体现祖父之童心未泯•44~56自然段:祖母作为操持日常琐事的女人,难像祖父这般游手好闲,因而也难懂“我”和祖父的“低级趣味”•侧面描写祖父之童心未泯•57~83自然段:我与祖父在后院里发生的另两个幼稚的故事•再写祖父童心未泯,和祖父在后院的日子童趣盎然第三段•84~87:秋冬季节,后园暂不接客•88~102:祖母屋里的稀奇玩意儿•104~149:在储藏室中的探险,一件件旧物的绵绵往事•每一件东西在祖父手里都有奇特的妙用。•于我,储藏室里其乐无穷。于大人们,储藏室里装了他们一生的过往。对于我来说,储藏室就是另外一个小天堂第四段•跟祖父学诗(第一阶段)•“我”根本不能明白诗的意思,只是莫名其妙的觉得读音好听,于是极富积极性的跟着念。第五段•跟祖父学诗(第二阶段)•祖父开始讲诗的意思了,“我”却仍是似懂非懂,不懂装懂地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祖父无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第六段•1~4自然段:小猪掉井,祖父烧之,我吃之•5~15自然段:又一鸭子掉井,祖父烧之,我吃之•祖父看我吃鸭子,看得“津津有味”,还一边叮嘱着蘸盐和韭菜花。我吃得多,祖父就开心,又怕“我”吃得过多——祖父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16~29自然段:我为了吃鸭子,预赶鸭入井•我并不知道不掉井的鸭子也能烧,再度令祖父无语人物:祖父•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老人,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一幅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天伦之乐图。在美丽、充满阳光、生机盎然的园里,勤劳慈爱的祖父正在悠然地劳动,小孙女则在旁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痛苦,没有忧愁,没有烦扰,大花园里洋溢着幸福和快乐。•主题:•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Q:萧红在写《呼兰河传》时已经将近30岁,为什么她写这样的小说怀念童年的生活?•A: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悲惨、流离的情况下,回忆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Q:很多人去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没有鲁迅描写的那样让人心动;同样,如果现在去一下萧红祖父的后花园,也许根本没有她所描写的那样美好,这又是为什么?A:许多人的童年都有这样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没有接触成人世界的各种忧患与烦恼,所以无忧无虑,能在一片小天地里寻求快乐,幸福无边。而成人之后不得不四处奔波时,往往会怀想童年,想起童年的一切美好的记忆,就会便得那样鲜明而突出、充满朝气了。•讨论:文章第130段(80页第11行开始):“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平板地、无忧无虑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东西没有生命,谈不及“生活”,“口粮”更不用说了。作者在此处这样写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