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外科感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外科感染第一节概述一、外科感染的概念通常是指致病微生物经外伤侵入机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损害、破坏,甚至化脓、坏死的病理过程。患病动物常有明显的局部症状表现,甚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病理反应。※注意相关概念: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单一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继发感染、再感染等。※外科感染的特点:(1)多由外伤所引起;(2)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症状;(3)常为混合感染;(4)感染组织常发生化脓、坏死过程;(5)治愈后局部常存留瘢痕组织。※外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好气菌、厌氧菌、兼气菌。※外科感染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多为好气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二、影响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一)有机体的防卫机能1.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的屏障作用2.血管及血脑等的屏障作用3.体液中的杀菌因子的作用4.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5.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的作用6.透明质酸的作用(二)促使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1.致病微生物2.损伤等局部条件三、外科感染的病程演变外科感染发生后其病程的发展变化受致病菌毒力、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力及治疗措施等的影响可有3种不同的结局:1.局限化并逐渐吸收或形成脓肿小的脓肿也可自行吸收,较大的脓肿在破溃排脓或经手术切开引流后,转入组织再生修复期而愈合。2.转为慢性感染此时感染病灶形成硬结、溃疡、窦道或瘘而不易愈合。3.感染扩散局部感染迅速向周围扩展,或经淋巴、血液循环扩散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四、外科感染的诊断与防治(一)诊断外科感染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即可做出正确诊断,有时需借助一些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1.局部症状主要表现局部炎症症状,但不一定全都明显表现出来。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症状,轻者可能无全身症状,重者可能继发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多有白细胞总数的增加。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核左移、核右移、贫血等。4.其他辅助性检查包括穿刺检查、B超检查、X线检查等。(二)防治原则1.不能局限于仅用抗生素和外科处理,要有整体观念。2.既要注意消除外源性因素、切断感染源,又要重视营养支持,充分保护和调动机体的防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三)治疗措施1.局部治疗目的是使感染局限化,减少组织损害与坏死,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1)限制活动包括限制患病动物及患部的活动,以减少疼痛刺激和恢复动物体力。有时需对患部进行包扎。(2)局部用药可用普鲁卡因抗生素溶液进行病灶周围注射,局部涂搽防腐消毒剂,50%硫酸镁溶液湿敷等。有控制炎症发展,减少不良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消炎,消肿止痛,加速病灶局限化,促进愈合等作用。主要用于浅在的外科感染。(3)物理疗法可先后使用冷敷、热敷或微波、频谱、超短波、红外线等治疗。有调整局部血液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炎止痛、促进炎性产物吸收、促使病灶局限化和加速组织修复愈合等作用。(4)手术治疗包括对脓肿的切开和感染病灶的切除。某些外科感染局部炎症反应剧烈,迅速向周围扩展,或已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即使未形成脓肿,也应尽早手术切开局部病灶,以引流渗出物、减小组织内压,阻止感染继续扩散。有的脓肿虽已破溃,但若排脓不畅,也应扩创引流而促进愈合。2.全身治疗(1)抗菌疗法合理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外科感染的重要措施。要注意选择使用疗效可靠的广谱性抗菌药物,并注意用药途径、剂量和疗程等,也要注意及时调整药物或联合用药。谨防滥用。(2)支持疗法对于较为严重的外科感染,要适当补充水、电解质、能量、维生素等,以调节机体的水、盐、矿物质的不足和酸碱平衡,改善体内各重要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3)对症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解热、镇痛、解毒、抗炎、利尿、强心、改善胃肠机能等。第二节外科常见局部感染一、疖、毛囊炎与疖病疖是发生于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若感染仅局限于单个毛囊则称为毛囊炎。若多个疖同时散在发生或先后反复发生则称为疖病。(一)病因病理局部皮肤受到摩擦、刺激或汗液及其他分泌物的浸渍而受损。皮肤、被毛不洁,毛囊、皮脂腺排泄障碍,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受病原菌侵害发生炎性侵润后,不久便在病灶中部形成由变性坏死的毛囊、皮脂腺及周围邻接组织与崩解的炎性细胞和大量病菌构成的疖心,随后疖心逐渐液化形成小脓肿。(二)临床症状最初于局部出现炎性圆形小结节,质地硬实,继而在其中央顶部出现明显的小脓疱,中心常有被毛竖立。以后硬结逐渐形成小脓肿而波动明显并突出。数日后小脓肿可自行破溃排出浓汁,局部形成小溃疡,炎症随之消退,在其表面被覆肉芽组织和脓性痂皮。痂皮脱落后自愈。发生于皮肤较厚部位的疖病初结节性肿胀不明显,病灶范围较大。疖和毛囊炎常无全身症状,但发生疖病时可能出现全身症状。(三)治疗单个疖和毛囊炎症状表现较轻,不经治疗亦可自愈。发生疖病时要及时治疗,治疗宜局部和全身并重。同时要注意加强饲管,消除疖病发生的各种因素。二、痈痈是由致病菌同时侵入多个相邻毛囊、皮脂腺或汗腺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即一堆疖。(一)病因病理痈实际上是疖和疖病的扩展,常由疖或疖病发展而来。其病灶范围常侵害至皮下深筋膜。(二)临床症状呈现多头疖的表现,病灶范围较大。病灶中央多个脓点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病灶中央皮肤、皮下组织坏死脱落或手术切开后形成较大的脓腔。痈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均较明显,还常伴有病灶区域组织中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静脉炎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即败血症)。(三)治疗应注重局部和全身的治疗。三、脓肿与蓄脓在任何组织或器官内形成的外有制脓膜包裹、内有浓汁潴留的局限性脓腔称为脓肿。如果在解剖腔内有浓汁潴留时则称为蓄脓。(一)病因病理◆病因:多由病原菌感染所致,常发生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后期。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品漏注或误注于皮下或肌肉组织等。如钙制剂、水合氯醛、高渗液等。⊙◆病理:(1)致病菌或刺激性药物使局部组织细胞受损而出现炎性反应;(2)病灶组织细胞功能代谢紊乱、循环障碍及炎性细胞侵润;(3)病菌毒素和毒性代谢产物聚集,病灶组织细胞大量变性坏死;(4)白细胞崩解释放或由病原菌分泌产生的多种组织分解酶(如蛋白分解酶、溶脂酶、溶纤维酶等)促进坏死组织细胞的溶解形成浓汁;(5)于此同时,病灶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肉芽组织膜,即脓肿膜。(二)分类与症状1.分类(1)根据发生部位的深浅可分为浅在性脓肿和深在性脓肿。(2)根据病程进展的快慢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脓肿和慢性脓肿。2.症状(1)浅在急性脓肿:主要表现局部症状。初期为无明显界限的局部肿胀,局部增温、坚实而敏感;以后肿胀界限逐渐清晰;最后局限性肿胀的中部逐渐软化而出现波动感,并可自溃排脓。(2)浅在慢性脓肿:与前者相比较局部缺乏温热和疼痛反应或表现轻微。(3)深在急性脓肿:由于部位深在,被较厚浅表的组织所掩盖,局部缺乏典型的外科感染症状。常见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广泛性炎应水肿,触诊有疼痛反应。较大的深部脓肿未能及时诊治,可因脓肿膜的破坏向浅表发展而破溃排脓,或向周围的深部组织扩展而出现较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性感染。(4)内脏器官脓肿:常为局部化脓性感染扩散转移形成的,除有严重的局部感染症状外,还伴有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表现和发病器官功能障碍的响应症状。(三)诊断浅在性脓肿较易诊断,深在性脓肿可借助穿刺、B超、X线、CT等检查进行诊断。伴有全身或其他症状时,常需进行血常规及血清生化等实验室检查。注意与血肿、淋巴外渗、挫伤、肿瘤、疝的鉴别诊断。(四)治疗1.早期消炎止痛,控制炎症发展。2.中后期促进炎症产物的消散吸收或促使脓肿成熟。3.手术排脓:浓汁形成后常不能自行消散吸收,只有当自溃或手术排脓后,再经适当治疗才能治愈。4.全身治疗: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全身治疗。★脓肿时常用的手术方法:(1)抽吸法:适合于关节等部位的小脓肿。需备有适量加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或前述局部封闭用药。(2)切开法:适用于各种已出现波动的成熟脓肿。切口的部位、大小和方向以有利于浓汁顺利排出为原则,必要时可作辅助性切口。深部脓肿要逐层切开浅表组织并注意做好止血。脓肿切口后按化脓创进行处理。(3)摘除法:适合于脓肿膜完整的浅在性小脓肿。术时注意勿破坏脓肿膜。术时创按无菌创处理。★各手术均应注意按常规手术要求进行。四、蜂窝织炎蜂窝织炎是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一)病因病理1.病因:与脓肿相似。也可由局部感染病灶扩散或转移而发生。2.病理:病理过程与脓肿相似,区别在于疏松结缔组织结构较疏松,形成脓肿膜也不够完整、坚固,故而化脓性病灶易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甚至导致急性败血症而使动物死亡。蜂窝织炎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机体的防卫机能、局部解剖学特点及致病因素的强弱等,与临床处治方法也密切相关。(二)分类与症状1.分类(1)按发生部位的深浅可分为浅在性蜂窝织炎和深在性蜂窝织炎。(2)按病理变化可分为浆液性、化脓性、厌氧性、腐败性和坏死性蜂窝织炎等。2.症状:发生蜂窝织炎时病程发展迅速(比脓肿时严重的多),且常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大面积肿胀、增温、疼痛剧烈和机能障碍。全身症状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和各系统不同程度的机能障碍。▲临床常见蜂窝织炎:(1)皮下蜂窝织炎:常发于四肢。(2)筋膜下蜂窝织炎:常发于前肢的前臂筋膜下、鬐甲部的深筋膜和棘横筋膜下、后肢的小腿筋膜和扩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3)肌间蜂窝织炎:常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化脓性腱鞘炎等,也可由皮下或筋膜下蜂窝织炎蔓延扩散而发生。※由于化脓性溶解,有时可引起关节周围炎、血管炎、神经炎、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等。⊙(三)治疗●与脓肿治疗基本相似,但应尽早配合全身治疗。●治疗原则:减少炎性渗出、抑制感染扩散、减轻组织内压、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蜂窝织炎病灶一旦出现化脓坏死,应及早做广泛切开。某些经过治疗局部和全身症状不见减轻时,不管局部脓肿是否形成,均应尽早切开,以排出炎性渗出物或浓汁,减轻组织内压。●局部切开后,应注意彻底清除病灶内的化脓坏死组织及异物,并要保证引流通畅。第三节厌气性和腐败性感染厌气性感染和腐败性感染都是严重外科感染,一旦发生,预后多为慎重或不良,临床上一定要注意预防其发生。一、厌气性感染(一)病因主要由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溶组织杆菌、水肿杆菌、腐败弧菌等厌气性病菌感染引起。这些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畜粪便及被其污染的环境中,并且均能形成芽孢。注意:厌气性感染须有一定的条件。(见教材45页)(二)分类与症状◆临床上常将厌气性感染分为厌气性脓肿、厌气性坏疽、厌气性蜂窝织炎、恶性水肿及厌气性败血症,以厌气性坏疽和厌气性蜂窝织炎较为常见。◆厌气性感染与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主要区别:前者以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后者则主要表现炎症反应。◆厌气性感染时局部的典型症状: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的坏死及腐败分解、水肿和气体形成,组织内脉管栓塞而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障碍。◆其他症状表现参看蜂窝织炎和坏疽性溃疡。(三)治疗▲参照蜂窝织炎的治疗。▲注意:(1)厌气性感染一经确诊,对患部应立即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切开。(2)病灶广泛切开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同时应尽可能地清除坏死组织,消除脓窦,并用氧化性药剂及其他防腐消毒剂彻底冲洗创口,采取开放疗法。(四)预防1.手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对深的刺创和严重挫创进行细致适当的外科处理;3.良好的饲养管理。二、腐败性感染◆引起腐败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有变形杆菌、产芽孢杆菌、腐败杆菌、大肠杆菌及某些球菌等。前述化脓感染病菌、厌气性病菌常与其发生混合感染。◆腐败性感染的特点:局部发生坏死和腐败性分解,组织变成粘泥样无结构的恶臭物,表面被浆液性血样污秽物所浸润。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其他症状表现和防治与厌气性感染相似。第四节全身化脓性感染全身化脓性感染又称急性全身感染,或称败血症,是机体由局部感染病灶吸收大量病原菌及其生活活动产物和组织异常代谢、分解产物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菌血症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