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挑战(来源;期刊《中国能源》2012年第6期)科技进步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人类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石油为主的能源安全问题,处于工业化成长时期的中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作为一种全球商品,又具有明显的产地与消费地错位特点,因此,能源安全问题不仅受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而且受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近20年来,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及提高技术水平,对能源地缘政治开始发生影响,但是短期内还难以上升为主导能源,不可能成为影响能源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当今世界消费的常规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其中石油生产量、国际贸易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最大,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最重要,因此研究能源地缘政治,主要研究石油地缘政治,便可了解和认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构建中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当今世界石油国际市场分为卖方国家和买方国家,卖方主要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等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买方有国际能源组织(IEA)成员国,中国、印度等未加入国际能源组织的所有石油进口国。上世纪末徐小杰教授提出“世界能源心脏地带”的概念。包含了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和世界能源消费心脏地带。其内涵是: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从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源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着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人们把北非—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称为“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围绕着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形成了两环世界能源需求圈,第一环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第二环包括北美、南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太平洋地区(有学者把这两环称为“内需求月型地带”和“外需求地块”)。进入新世纪以来,北美地区的非常规石油及天然气开发明显加速,墨西哥湾、里海、西非和巴西深海及北极海域的油气资源巨大潜力显现,深海和超深海油气开发已经提上日程。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深海、油砂、极地、天然气合成油、液化天然气和非常规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开发规模日趋扩大,成本逐步下降,与常规资源相比比例大幅提高,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不仅改变了美国的油气供应状况和能源结构,还挑战了传统石油心脏地带;同时,围绕这一心脏地带的“需求月牙形地带”也将发生新变化。但是其资源数量和在全球的分布还不明朗,需要继续跟踪研究;在本文所论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架构中难以体现。在世界能源需求圈中,从能源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的关系上考虑,亚太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与亚太相比,世界另两大能源需求中心——北美和欧洲虽然能源消费量很大,但能源需求增长极为缓慢,未来有可能出现能源需求停滞甚至下降的局面。因此,我们可以把亚太地区称为未来的“世界能源需求心脏地带”。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面对当今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世界各国,特别是石油主要进口国和主要出口国,分别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地缘优势,规避自身劣势;在充满矛盾、复杂又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世界部分国家对本国能源地缘政治的定位值得我们参考。(一)美国——石油帝国战略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一些对外政策专家将本国称为“自由霸主”或者“新型帝国”;美国历届政府都推行美国价值观,奉行按照美国模式改造世界的战略目标。美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的20%以上,实现“石油帝国”是其称霸世界战略的重要支柱。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从维护其超级大国战略利益出发,控制全球能源供应和运输通道的战略,即石油帝国战略。(二)俄罗斯——大国战略由国家垄断本国能源,并积极参与独联体国家及其它国家的油气开发、运输,以控制更大份额的油气,成为欧盟油气的主要供货商并作为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支点。俄罗斯承袭了大国主义和使命感的外交传统,反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涉及反导系统、北约东扩等威胁俄主权的问题上,同美国坚决对抗。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石油武器是其同美国及其盟国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俄罗斯实行追求恢复其大国地位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即大国战略。(三)日本——追求政治大国战略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土面积小,资源全面短缺的岛国。由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95%以上,为获取能源,不择手段。由于20世纪有过侵略、扩张的历史,又不思悔改而倍受周边国家的戒备。日本妄图在美国支持下,由世界经济大国上升为政治大国,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获取安全、足够的能源供应是其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日本实行追求政治大国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即追求政治大国战略。(四)印度——追求世界大国战略印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实现世界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是印度的百年夙愿。首先实现地区霸主,再追求进入世界大国行列。印度是一个油气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对外依存度高。因其目前综合实力对美俄不构成威胁,便于其在美俄等大国间搞平衡,参与美国和日本围堵行动。利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及其曾为不结盟国家之首的旧名片,从中东、中亚、非洲和拉美获取油气资源。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从国外获取足够的油气供应,是保障其区域大国和实现世界大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印度实行追求进入世界大国行列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即追求世界大国战略。(五)伊朗——区域大国战略伊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地区大国。伊朗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石油资源为武器,与美国对抗30多年,称雄伊斯兰世界。在美欧西方大国武力打垮萨达姆、卡扎菲政权之后,伊朗成为最突出的攻击目标。伊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又有控制石油咽喉——霍尔木兹海峡要道的地缘优势,对抗美国,称雄中东,是其对本国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因此,伊朗以实现区域大国为目标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即区域大国战略。三、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特征分析(一)中国处于能源供需枢纽地位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内需求月型地带、外需求地带,以及将这些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能源战略枢纽国家,共同构成了当今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中国扮演着连接能源心脏地带与东亚能源消费市场的能源枢纽国的角色。中国在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中地位重要且独特:地处亚洲中心,既有广袤的陆地,又有广阔的海域,国土面积大且地形复杂,战略回旋余地大。自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一定数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合理利用国内资源,可以提高安全系数。中国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俄罗斯接壤;虽然远距石油资源最丰富的中东地区,但是通过中亚输油管道可以与其连接。俄罗斯油气如果从陆路输往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需要从南到北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里海地区油气东输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需要从西向东穿越中国。作为中国固有领海、领土的南海及其所属岛屿,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海上通道,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韩国、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与北非、中东的贸易往来,均需经过中国南海。(二)中国的崛起冲击着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的崛起是全球21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崛起必然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虽然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不愿与大国争霸,避免与周边国家发生矛盾。但是中国的崛起,还是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优先利用全球资源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不适应、不习惯、不接受;美国认为中国崛起将挑战其世界霸主和霸权地位;日本它不愿看到中国超越自己;印度,对中国的强大存有嫉妒之心。抢占中国南海诸岛的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也担心中国强大后将收复失地。20世纪末,由于唯一同美国抗衡的原苏联的解体,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重返亚洲”,将全球战略重点转向亚洲,锁定中国。首先是在中国的周边宣示其在亚洲太平洋的利益和主导地位,鼓吹“中国威胁论”,蛊惑亚洲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忧虑;美国大搞价值观外交,孤立中国;拉拢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国拼凑军事联盟;在中国周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建立军事基地;利用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部分国家存在南海及南海诸岛的主权争议,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和冲突,妄图将区域性及历史遗留问题国际化,藉此将中国拖进无休止的纷争中,试图打乱中国发展的步伐,遏制中国崛起。其次是美国及其盟国在中国获取石油的产地、海陆通道上给中国进口石油设置障碍。为了遏制中国,美国正在构建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封锁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妄图把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通道封死,被牢牢地束缚亚洲大陆的边缘。因此,冲出第一岛链,确保南海主权和马六甲海峡的航行权,是中国的能源地缘政治面临的严峻挑战。(三)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能源地缘政治问题愈发突出中国的崛起影响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中国能源消费数量大,增长快,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不应求。2010年一次能源产品产量29.6亿tce,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当年产量的20%;一次能源消费量32.5亿tce,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20%。中国“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0%,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对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较大。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时间短,变化快,许多国家不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日本,更难以接受。中国从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到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前后不过20年。目前进口量在2亿t以上,2010年达2.39亿t,对外依存度53.7%。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国外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引起世界能源出口国、进口国和海陆运输通道及市场的变化;使能源地缘政治的中国因素凸现。中国能源进口来自四面八方,主要是中东。从中亚、非洲、俄罗斯和拉美的进口量不断增长,中国进入石油采购市场,既给石油输出国带来机遇,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中国能源进口依靠海、陆两条路径,主要是海运,管道运输正在增加,与有关国家的地缘关系愈来愈密切。四、中国能源地缘政治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来自油气生产地和出口国的挑战中国与油气供应国的矛盾,实质上是买卖双方的矛盾,若双方在国际贸易规则下,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矛盾较小且容易解决。但是由于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除了经济属性外,还有政治属性,且石油出口国国情差异很大,我国与石油出口国的商业往来,常常涉及到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敏感问题。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有相似的情况,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类型。中东油气资源最丰富,地缘关系最复杂,许多资源早就被西方跨国公司控制。该地区部落林立、教派纷争,再加上西方大国的渗透、介入及恐怖主义活动,使中国获取油气资源困难重重。非洲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落后,与中国有着传统友谊,美国等西方大国控制程度略小于中东,但是我国获得石油权益也常常遇到地区之间、部落之间纷争等地缘政治问题。中亚油气资源量仅次于中东,中亚本来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中国与中亚国土相邻,地缘经济互补性强。北约武装占领阿富汗后,美国等西方势力逐步加强控制,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中国欲获取石油权益,常常触及美俄相争的地缘政治问题。拉美是美国的后院,中国参与开发油田常常遇到美国等大国的阻碍,甚至政府干预;但是其油气资源并未由美国全部垄断,特别是有些开采难度大的非常规油气田,并未得到开发利用;产油国又有与中国合作的愿望,因此还有可能获取部分开发利用权益。由于中国“走出去”企业不了解或不熟悉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情况,对其法规、政策不清楚,对政局变化,政权更迭和内部纷争缺乏应对措施,造成被动和巨大损失。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石油产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有,(1)当地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劳动力素质低下(需要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扶贫解困);(2)在勘探开发油气田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强化保护;(3)在勘探开发油气田地区遇到民族、宗教等纷争,甚至局部战争,威胁生命财产安全;(4)石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