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熟悉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过程,掌握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掌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2、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熟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正确分析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3、掌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了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4、了解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货币政策时滞、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九章货币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第九章货币政策3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MonetaryPolicy,P193)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二、货币政策的目标(GoalsofMonetaryPolicy)(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基本上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具体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1)稳定物价(P195):稳定物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物价不变动。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42)充分就业(P195):指凡具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工作者,都能在合理条件下及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并不等于100%的就业,因为失业可分为:自然性失业:摩檫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性失业经济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失业一般是指经济性失业。3)经济增长(P196):一般用人均实际GDP来衡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增长速度越快越好,应是适度增长,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4)国际收支平衡(P196):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可利用利率和汇率进行调节。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5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互冲突(P197-199)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6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①通账时物价水平较高,为降低物价水平,央行提高利率,但会引起资本流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②通缩时物价水平较低,为抑制通缩,央行降低利率,结果会引起资本流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从经常项目看,经济增长会增加需求,一是增加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出口减少;二是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但从资本项目来看,可能引起外资的流入,而出现顺差。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73、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几种不同观点(P199)1)多重目标论2)双重目标论3)单一目标论从实践中来看,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选取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第九章货币政策8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1)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国别50~60年代70~80年代进入80年代美国以充分就业为主以稳定货币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英国以充分就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为主以稳定货币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加拿大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物价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德国以稳定通货,兼顾对外收支平衡为主日本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意大利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92)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启示1951-1992年西方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国别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消费物价指数增长日本6.1412.885.40德国3.957.473.14法国3.549.566.82意大利3.4913.479.34美国2.775.404.90英国2.099.418.10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10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应以稳定货币为主。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很重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会使货币政策因时滞而影响其效应的充分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使货币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且货币供应量长期稳定,可使经济避免强烈的震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否则,走走停停,相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TheMediumofMonetaryPolicy)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P207)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实施调节,在尚未实现最终目标之前所能达到的具有传导作用的中间变量目标。具体作用机制是:货币政策→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112、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P207)可测性(便于观察、分析和监督,有准确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控性(央行能有效调控金融变量的变动及走势)、相关性(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稳定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抗干扰性(仅反映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和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的较好适应性。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P208)⑴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增加意味着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反之,则是银根紧缩。缺点:可控性不高⑵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从源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M=B×m=B×1/(r+c+e)⑶利率:不仅能够反映和影响货币的供给状况,且能够表现和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变化。缺点:央行只能调控名义利率,r与M之间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⑷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市场货币量。但金融创新和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货币供给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加大了央行的统计难度。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12第九章货币政策13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比较国别50-60年代70-80年代进入90年代美国以利率为主先以M1后改为以M2主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在政策实施上监测更多的变量,但主要以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变量为主英国以利率为主英镑M3并参考DCE,后改以M0为主加拿大先以信用总量额为主,后改为以信用条件为主先以M1后以一系列“信息变量”为主(主要是M2M2+)德国商业银行的自由流动准备先以中央银行货币CBM,后改以M3为主日本民间的贷款增加额M2+CD意大利以利率为主国内信用总量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DCE:是指国内信用扩张;CBM:是指非银行机构持有的流通中货币和按不变准备金率计算出的银行对国内负债缴存的最低准备金;CD:是指大额存单。第九章货币政策14从上表看出以下特点:中介目标的变化有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利率,第二阶段是货币供应量,第三阶段是利率)。20世纪70-80年代各国中介目标的转移、变化呈相同趋势,但控制指标各有侧重。20世纪90年代是各国货币政策重新调整的年代。案例分析《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讨论或思考: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九章货币政策15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主要是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信用总量进行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普遍的、总体的影响。(一)再贴现政策(P201-202)1、再贴现率和再贴现政策的含义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请求再贴现的票据规定的应付借款成本率。⑵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并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成本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央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九章货币政策16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作用⑴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⑵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贴现票据种类和差别利率)⑶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和政策导向作用,影响公众的预期,影响投资者的成本。3、再贴现政策的调节过程紧缩时,提高再贴现率;放松时,降低再贴现率。4、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及其局限⑴优点:体现央行政策意图,既可调节货币总量,又可调节信贷结构。⑵局限: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再贴现率不易经常调整,否则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商业银行和公众无所适从。再贴现率的变动是有限度的。第九章货币政策17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存款准备金政策(P200-201)1、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政策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约所形成的银行存款准备。⑵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和作用过程作用: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流动性作用过程:紧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第九章货币政策18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及局限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局限:容易导致商业银行资金严重周转不灵。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感到难于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由于调整法定存款比率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巨大,使它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所以,它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运用。对微观经济主体可能产生一刀切的影响。会影响公众心理预期。(三)公开市场业务政策(P202-203)1、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第九章货币政策192、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作用和作用过程作用:可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买卖证券,证券价格变动,利率变动;买卖不同期限证券)。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作用过程:紧缩,央行卖出证券;放松,央行买进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央行的债券或票据、外汇、存单等)。3、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优点能按照央行的主观意愿进行。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其规模大小,交易方法及步骤可随意安排,操作主动权完全在央行。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九章货币政策20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可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不会对经济产生猛烈的冲击。它不象法定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央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4、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缺点它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效果”较弱;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其作用的前提。5、中国公开市场业务(见后页)(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政策工具(P365)第九章货币政策21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