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基础第三章血液章目录1概述2血浆3血细胞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54血量与血型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能够输血是本世纪伟大的医疗成就之一,尽管输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血液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等。但是,人类在医学领域的进展使我们相信,献血是安全的,输血也是安全的。不过,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把鲜血捐献出来,以挽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汉福德·多尔大学生小李,参加了一次义务献血活动,经检查符合献血条件,献血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并拿到了无偿献血证。当小李得知我国部分地区仍存在血液供应紧张状况,自愿成为义务献血的志愿者和宣传员,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和支持献血工作。情景导入请思考:.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具有哪些功能?.一次献血为何在?.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体组织。其生理功能:.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具有缓冲功能.血液中的水分有较高的比热,有利于运送热量,参与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免疫和防御功能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血浆蛋白溶质:~%小分子物质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有机物无机盐(电解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成年男性为成年女性为新生儿约为各种贫血血细胞比容↓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血细胞比容↑血液的组成示意图(一)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血浆因含胆色素而呈淡黄色。(二)比重全血的比重约为,主要与红细胞数量成正变关系。血浆的比重约为,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二、血液的理化特性58%42%(三)黏滞性是由其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形成的。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血液的黏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四)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大小与血浆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正常值:≈主要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半透膜渗透压(五)酸碱度正常人血浆为.血浆的相对恒定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对和正常的肺、肾功能。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时称为酸中毒,>时称为碱中毒。酸中毒或碱中毒都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严重者将危及生命。第二节血浆血浆水溶质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气体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一)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理作用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为∶。肝功能异常时,常引起比值下降或倒置。(二)无机盐含量约为,其中主要的阳离子为,主要的阴离子为。作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神经与肌肉兴奋性。(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测定血浆含量,有助于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和肾的排泄功能。(四)其他血浆中还含有葡萄糖、脂类、酮体、乳酸、维生素和激素等有机化合物。还有和等气体分子。二、血浆渗透压渗透压就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具有的保留和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一)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正常值血浆晶体渗透压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来自血浆胶体渗透压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主要来自白蛋白★分类: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主要为、、糖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小()占占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保持正常循环血量和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溶液、溶液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常用的等渗溶液:溶液和葡萄糖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二)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液体的平衡,维持血容量中起重要作用。晶体渗透压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第三节血细胞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儿童低于成年人;高原居民高于平原居民。外周血液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12缓冲血液酸碱度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功能(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使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会减弱。.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比它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时,发生卷曲变形,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渗透脆性表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反之若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表示,简称血沉。正常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血沉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好坏与红细胞叠连有关。红细胞叠连主要决定于血浆成分的改变。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好;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差。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成特点:细胞体积由大变小胞核从有到无血红蛋白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正常的生成部位:红骨髓由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骨髓黄骨髓骨密质肱骨血管()足够的造血原料:铁和蛋白质铁摄入不足、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长期慢性失血等是引起缺铁性贫血(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正常缺铁()必要的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当叶酸和维生素缺乏时,红细胞分裂延缓甚至发育停滞,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引起维生素吸收障碍而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合成。组织缺氧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能刺激骨髓造血,使红细胞数目增多。某些肾脏疾病,常因减少而出现肾性贫血。()雄激素:既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又可促进肾脏的合成,使红细胞生成增多。雄激素的作用可能是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红细胞生成与临床意义.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天通过脾和骨髓时,被巨噬细胞吞噬而破坏。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脾性贫血。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是:(~)×二、白细胞:白色,有核(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作用:中性粒细胞,主要的吞噬细胞,具有变形能力和高度的化学趋化性,有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单核细胞:单核巨噬系统,.单核细胞前体(骨髓)单核细胞(外周血)巨噬细胞(组织)。吞噬、清除细胞内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支杆菌)、霉菌等。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参与粒细胞生长调节。嗜酸性细胞,.: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细胞,.释放肝素抑制凝血。胸腺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抗原:异体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免疫)淋巴系祖细胞骨髓淋巴细胞浆细胞特异抗体抗原(体液免疫)抗原刺激抗原刺激•释放组织胺、过敏胺性慢反淋巴应物质、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淋巴细胞(二)白细胞的功能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防御和保护。白细胞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等特性,是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数<×时,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较易发生感染。第三节血细胞三、血小板: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天进食、运动、妊娠及缺氧均可使血小板增多,女性月经期血小板可减少。若血小板数量超过×,易发生血栓;若血小板数量少于×,可产生出血倾向。(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皮肤黏膜下出现出血点、瘀斑甚至紫癜,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后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第一步:受伤局部血管痉挛性收缩白细胞红细胞血管壁生理性止血第一步:受伤局部血管痉挛性收缩第二步:血小板血栓形成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生理性止血第三步:血液凝固血凝块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纤维蛋白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特点:除因子Ⅳ是外,其余均属于蛋白质;绝大部分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右下角加一个“”表示其“活化型”;除因子Ⅲ由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且多数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的参与。当肝功能损害或维生素缺乏时,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参与下,凝血酶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聚体,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属于正反馈,如“瀑布”一样使整个凝血过程迅速完成至血液凝固。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对比一览表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三)抗凝物质血管内皮光滑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黏附聚集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与某些凝血因子结合并使之灭活而抗凝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缓二、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一)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物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激活物组织损伤时释放的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Ⅻ的激活物临床常应用纤溶酶原激活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治疗血栓性疾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被激活的纤溶酶通过水解作用,逐步将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三)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抗纤溶酶分为两类纤溶的意义:使血液保持液态,防止凝血的蔓延和血栓的形成。凝血过强或纤溶过弱,易形成血栓;纤溶过强或凝血过弱,易发生出血倾向。第五节血量与血型一、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少量失血:中等失血:严重失血:成人一次失血在以下不超过全身血量的%时,由于代偿功能,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水和电解质:~小时内恢复血浆蛋白质:小时左右恢复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一次失血达血量的%时,机体失代偿,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