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鲁迅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好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故事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宋代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中,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被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成就很高。关于作品“乐府”和汉乐府“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署,乐府即是官设的音乐机构。后来就把由这一机构所收集、编制的“歌诗”(配乐诗歌)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简称“乐府”。“乐府”也即成为一种诗体的别称。“汉乐府”汉武帝时设置,采集文人创作的诗歌以及各地的民间歌谣来配乐演奏。后者真实的反映了广大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感情,成为统治者“观风俗,知厚薄”的工具,因此可以说是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汉乐府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乐府”概念的流变◆汉: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音乐性诗体(能配乐演唱的诗歌)◆唐(新乐府运动):政治讽喻诗◆宋元以后:词、曲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特点1.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和深刻。2.叙事成分占很大的比重。1)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2)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口吻毕肖。3)常用铺陈的描写手法。3.比兴的运用在汉乐府民歌里也有特色。4.形式多样,有四言诗,有五言诗,有杂言诗。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汉时,社会不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女人丧偶或离婚仍可再嫁。西汉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汉代,婚姻重视门第。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只十多天,县令、太守相继就为儿子说婚。说明刘兰芝的貌美德高,同时也见当时的婚俗。县令、太守为子求婚,于刘家有择门第的意思,家人是为一己私利,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身清池,是当时不少寡妇悲惨命运的反映。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听音跟读TINGYINGENDU1、概括故事梗概。2、理清文章结构。四、情节结构一、比兴开头(1)(引子)二、兰芝被休(2-6)(开端)三、夫妻誓别(7-12)(发展)四、刘兄逼嫁(13-21)(发展)五、双双殉情(22-31)(高潮)六、魂化鸳鸯(32)(尾声)孔雀东南飞朗读、释义孔雀东南飞(并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被)仲卿母所遣(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体弃回娘家),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哀悼)之,为诗云尔(语气助词)。小序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孔雀东南飞朗读、释义1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既是起兴,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形成了缠绵凄楚的气氛。此段作用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手法?说明?“赋”按时间顺序将刘的家教及修养进行铺叙。表现她的聪明、才华和教养,为下文“无偏斜”“无罪过”作铺垫,同时暗示了焦母的无理,激起读者对焦母的愤怒。君既(已经)为府吏,守节(守规矩)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总是)嫌迟。性格?表现刘兰芝的勤劳,反衬焦母的蛮横无理。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能胜任)驱使,徒留无所施(用),便可白公姥(mǔ,婆婆。偏义复词。),及时相遣归。”刘兰芝为什么主动要求“及时相遣归”?这体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但又坚决有力,表现她不卑不亢的坚强性格。段意:兰芝自请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没有作官发财的福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共同生活)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哪里料到)致不厚(招致您不满意)?”焦仲卿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什么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焦、刘两人感情如何?仲卿为兰芝辩白,力赞兰芝,隐含叛逆性格。“女行无偏斜”是他对妻子的评价,表达了他对妻子的绝对信任。仲卿明志,表现夫妻感情笃深,更显出二人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段意:为兰芝争辩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愚笨、凡庸)!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自作主张),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可爱)体(体态)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焦母对儿子的婚姻是什么态度?透露了她休兰芝的理由是什么?1、她对儿子的婚姻并不满意,她痛斥儿子,给兰芝安上莫须有的罪名。“久”说明她休兰芝早有图谋。“汝岂得自由”既表现了焦母的专横,又表现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弊端。2、表面理由是兰芝“无礼节”“自专由”,而真正理由是“吾意久怀忿”是她看不惯、容不下兰芝而已。段意:逼子休妻府吏长跪告:“伏惟(表恭敬的套词)启(禀告)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娶”)!”焦仲卿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什么态度和性格特点?仲卿在恳求中带有反抗,以“不复取”来威胁,显示了他的叛逆精神段意:恳求焦母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应该、一定)不相从许!”这一段刻画了焦母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是动作和语言描写。动作形象逼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上写出了焦母作为家长的权威,表现了她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段意:焦母大怒府吏默无声,再拜(拜两次)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只是)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委屈自己。“下”,使动用法),慎勿违吾语。”从焦对刘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焦怎样的性格?语言描写,看出他在母亲威逼下的软弱和让步,这也是在封建社会“孝”的制约下的无奈。他对兰芝的承诺流露出他的一片深情,当然也表明他对母亲心存幻想,没有看清现实。段意:转达母意,表明态度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麻烦)。往昔初阳岁(冬至与立春之间),谢(辞别)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偏义,强调“作”)。伶俜(孤单)萦(被……缠绕)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尽、报答)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刘对丈夫的这段回答体现了什么?刘敢于正视现实,她对眼前及将来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复来还”不抱希望,这与焦“不久当归还”的幻想形成对比。妾有绣腰襦(齐腰短袄),葳蕤(wēiruí,花叶繁多美丽)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通“奁”,箱子)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写这种种物件,对人物的塑造有何作用?写“绣腰襦”“复斗帐”极言其华美,写“箱帘”极言其多。写物意在写人,衬托兰芝的美丽高贵。而斯人将去,各种物件也蒙上了悲剧色彩。人贱物亦鄙,不足(不配)迎(yìng迎娶)后人,留待作遗(wèi,赠送)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临别赠物,悉数列举,再三叮咛,这样写有何用意?临别赠物、劝慰,表现了兰芝对仲卿的一片深情。一件件、一样样,悉数列举,临别点物,语重心长,感人肺腑!再三叮咛,催人肠断,塑造了一个善良、重情义的女子形象。段意:赠物留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zhuó穿)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光彩像水一样流动的纨素腰带),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为何大力着墨兰芝离家时的精心打扮?精心打扮,以行写容,体现了兰芝的倔强和坚强。这里用铺陈的笔法,从衣着到饰品,从穿戴到丽质,从静态到动态,多角度地展现了兰芝的姿容仪态。写兰芝的美丽增添了其悲剧色彩,更为下文县令、太守求亲张本。段意:临行装束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兰芝临行拜别焦母,是怎样的态度?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点?上堂拜母,兰芝态度从容,言辞不卑不亢,体现了兰芝柔中带刚,有礼有节。即将离去,面对蛮横的婆婆,兰芝出语谦恭。非但没有愤怒之色,还惦记老人家操劳,足见其善良、懂礼。即便如此还是不能见容于焦母,可见焦母的刁蛮,这让读者对兰芝生出无尽的同情。却(回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服侍)。初七及下九(每月十九,古时妇女欢聚的日子),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写兰芝辞别小姑与拜别焦母有何不同?拜别焦母,重在表现兰芝的谦恭、刚强与有礼,而辞别小姑,重在说明姑嫂情谊深厚,表现兰芝的善良、友爱。与小姑辞别的全过程以泪水起,以泪水止,笼罩着悲剧气氛。段意:别后上路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车声),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隐隐”“甸甸”两个词语表现了什么?两个“誓”字体现了什么?“隐隐”“甸甸”以沉闷的车声衬托分离时刻的心情。仲卿送别兰芝,用两个“誓”字表白心迹,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和态度的坚决段意:夫妻誓别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真情挚意)怀!君既若见录(如此记挂我。“见”,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相当于“相”),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移动)。我有亲父兄(偏义复词,指“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想)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二情同依依(留恋的样子)。对于仲卿的誓言,兰芝是怎么回应的?兰芝发誓后为什么会提到自己的兄长?“劳劳”“依依”有何表达效果?1、以“磐石”“蒲苇”来分别比喻二人对感情的坚定态度,恰当而形象。兰芝盟誓,亦见其对仲卿的忠贞。2、兰芝对现实认识清楚,表现出对前途的忧虑,为下文兄长逼婚埋下伏笔。3、“劳劳”是忧愁伤感的样子,“依依”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这两处叠音词的运用,增强了该句的韵味,真切而细致地表现了焦、刘分离时难舍难分之情段意:夫妻誓别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拍掌,吃惊的样子),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过失)。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阿母的这一段话有何作用?这段铺叙,借刘母之口写出兰芝的教养,善女工,懂音乐,知礼仪,无可挑剔,再一次表现了兰芝的美好形象,与篇首刘兰芝的自述相照应,同时也反衬出焦母的蛮横。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口才好)多令(美好)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不适宜)。自可断来信(使者、媒人),徐徐更谓之。”文章写“县令遣媒来”有何目的?兰芝“含泪答”的原因是什么?1、回家十余天,县令即派人来说媒,侧面衬托出兰芝美丽出众,人品好。2、一为难忘仲卿情义;二为夫妻临别誓言;三为遭遣的委屈,内心的创伤;四为之前的预言不幸成为现实。段意:被遣归家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刚)适(出嫁)还家门。不堪(担当)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希望您)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官宦,作官的。此句疑有脱漏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