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奴隶社会的改革走向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一、背景1、社会矛盾重重(1)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尖锐,导致社会动荡,严重阻碍雅典工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与专制贵族的矛盾,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2、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外部环境。3、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二、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内容1、经济领域: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2、政治领域:确立财产等级制.,打破贵族的世俗特权;政治机构民主化:恢复公民大会、建立四百人会议、创立陪审法庭。四、特点:“公平”、“中庸”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六、影响1、积极:(1)经济: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2)政治;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2、局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封建性质的改革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历史背景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②“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各方面落后)③君权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④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⑤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二、目的:富国强兵三、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四、内容: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⑤改革旧俗:五、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六、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七、历史作用1、积极: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经济——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打击旧贵族,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极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2、消极作用①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八、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九、特点①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②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③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④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1069)一、背景:1、社会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两积、三冗)3、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二、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三、内容1、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四、结果:最终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五、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六、评价①进步积贫现象的改变: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积弱现象的改善:加强了国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②局限: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七、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亚非国家近代化改革的先驱一、背景1、政局动荡: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争权夺利,战乱频仍2、经济落后: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4、条件具备: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面对内忧外患,阿里志在推行维护统治、抵御侵略、建立强国这一富国强兵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二、目的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三、内容(改革是如何体现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1、政治:仿效欧美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大力压制马木路克的势力;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工业—发展机器工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引进西方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引进新品种、设管理机构商业—商品经济(棉花)、对外贸易。3、军事:创办步兵学校,聘请外国教官,培养军官;实行征兵制;扩建军营;按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大力发展海军;采用先进武器装备军队。4、教育: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派遣留学生出国;组织翻译欧美国家著作.(开放政策)四、结果—失败—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改革的困难(资金匮乏),外商挟技居奇。(中国哪一运动相似?)五、影响——“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1、积极——亚非国家近代化改革的先驱(1)政治上,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2)经济上,兴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为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军事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2、局限: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改革的困难;对外扩张列举阿里改革的失误之处。首先,阿里推行一种不适合埃及国情的工业化模式,使得工业化在短期内成效显著,但长远来看,却是对国家经济的破坏。在整个社会还无法接受工业化的情况下,强制性推动工业化,显然难以取得成功。其次,阿里采用政府垄断专卖制度的办法来为工业积累资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再次,缺乏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阿里的工厂的那些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领薪俸的政府官吏,对于所干的工作既无知又缺乏热情。除了外国专家外,只有极少数技术人员掌握了新的机器生产和修理技术。练习:王安石曾写出诗《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请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同:①直接目的是为实现富国强兵②变法得到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同,遭到反对派的迫害⑤变法对生产关系做出调整,有利于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分)异:①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进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弘治危机时期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是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的局部调整与变革④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5分)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①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并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多年分裂混乱②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④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二、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三、内容:经济: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受田农民纳租﹑纳调;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政治: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四、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五、性质:自上而下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讨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土地制度问题1、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练习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发展工商业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AAB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6、下列中外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