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系蒋国璋管理学原理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英文名称:Management课内学时:36学时学分:2教材和参考书: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周三多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管理学原理(第二版),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管理学原理,徐艳梅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4、管理学(第四版),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改变世界的机器,(美)詹姆斯·P.沃麦克等著6、经理人员的职能,(美)C.I.巴纳德著7、MBA管理学教学案例精选,王凤彬、朱克强编著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研究管理原理,完善并掌握管理原理,是为了1、指导“一切管理行为”,2、它有助于强化管理工作,3、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与效率,4、充分发挥组织的管理功能一、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与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所以它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管理原理概括起来,主要是这么几个原理:1、系统原理2、人本原理3、效益原理1、系统原理:它的实质内容是研究管理对象(即人类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的规律以及管理过程的动态性的规律。任何管理都可以认为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的管理,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社会组织。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机构、宗旨等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系统原理所对应的原则是:整、分、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反馈原则以及弹性原则2、人本原理:它的实质内容是解决管理的核心与动力问题(即人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人本原理所对应的原则是能级原则、动力原则、行为原则3、效益原理:它的实质内容是指管理的目的(即有效社会价值的转换,产出问题)效益原理所对应的原则是价值原则二。下面分别介绍各种原则:1、整、分、合的原则整:就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如确定组织的总目标,或长远目标)分: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的分解,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确定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各个部门的工作和任务等)进行分工时要适当、要完全,比例要合适,没有多余部分,要配套,(即职权要相一致)合:即组织综合,要进行综合管理因为分解以后,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视野只局限在本部门,所以需要上面进行协调;另外存在局部利益,也需要协调;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新问题,也需要进行协调2、相对封闭原则系统在对外开放、并加强与外系统交流联系的前提下,严格系统内部的闭环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注意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回路畅通相对性:组织是社会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一个节点。组织内部是封闭的;另外内部的组织结构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也应相应变化。3、反馈原则: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到输入端,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控制作用,以便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4、弹性原则:管理要留有余地。管理系统要具有可塑性和适应能力,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要有多种可行方案。但在执行计划时要坚决。5、能级原则:即根据人的能力的大小安排与其相适应的工作。它要求系统的层次要清晰,各层次有明确的职责,各层次之间关系明确。6、动力原则:管理者对不同的管理对象给予相应的动力,激励他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使管理能持续而有效地进行动力包括有物质动力(是基础),精神动力(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信息动力(进行信息的交流)7、行为原则:管理者要分析被管理者的行为(行为是有因的),并以此为依据,明确管理者自己应以什么的行为来引导、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8、价值原则:即价值为客观效用与劳动耗费的比值。管理中的价值工程是单位成本的功能的数量价值(Value)=功能(Function)/劳动耗费三、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1、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其客观规律的表述。是对包括各种复杂因素和复杂关系的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表述。加强管理原理的指导作用,使管理获得满意的效果。2、概括性: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到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但它不是现象的罗列,不反映管理的多样性。管理原理是在高度综合和概括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并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它不是一时一地的局部的经验,而是被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普遍真理。3、稳定性:管理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它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它也不是变化多端和摇摆不定的,而应相对稳定,它和一切科学原理一样,都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不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多么快,而这个确定性是相对稳定的,能被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用它来指导管理实践,并获得成效4、系统性:管理原理中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它不是各种繁琐的概念和原则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和论点的机械组合,而是根据管理现象本身的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完整的统一体。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系统内部,以人为本,通过确定责任,以达到一定的效益第二节管理的原理一、系统原理:1、概念系统:是指由若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如:人的呼吸系统、生态系统等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看,可以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气象系统、太阳系等人造系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等2、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集合性:它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至少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子系统所组成。B、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系统和子系统是相对而言的,而层次是客观存在C、相关性: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各子系统本身的发展,就要受到系统的制约。(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子系统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这个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关系。某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些要素的变化,而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状态,对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发展,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3、系统原理的要点:1)、整体性原理:它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而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从系统目的的整体性看,局部与整体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交叉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与整体是一致的。对局部有利的事,对整体也是有利的。对整体有利的对局部也有利(但有时,对局部有利的,对整体不一定是有利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看,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因此系统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2)、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系统内部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系统的功能是时间的函数,所以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方法等功能均具有很强的时限性。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朝着目标顺利发展。3)、开放性原理: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只有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生存和发展4)、环境适应性原理:(使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合理)任何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的输入来自环境,同时系统的输出也必须进入环境,必须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5)、综合性原理:所谓综合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要素为特定的目的而组成的综合体。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A、是指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系统最优化目标的确定,是靠从各种复杂的甚至对立的因素中综合的结果。B、是指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也就是说,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案,为了达到同样一个目标,可以有各种的途径与方法。方案的多样性,必须进行综合研究选出满意的方案后,才能实施。系统综合性原理的又一重要方面是由综合而创造,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通过综合而得到的。所以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二、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即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出人的潜力,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2、职工的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3、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4、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劳动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逐步认识的。科学管理思想是把“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来看待,把人看作为“经济人”或“机器人”行为科学学说是将“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而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取决于需要。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基本内容之一,还有感情、友情、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把人看作是“社会人”系统、权变理论是将人作为企业的主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把人看作是“复杂人”,主要解决“尊重人”的问题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实行有效管理有两条不同的途径:A、一条是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取得企业目标的统一,行动的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B、另一条是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两种途径的不同之处:前一种(简称高度集权)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上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当职工受到饥饿和失业的威胁时,或受到政治与社会的压力时采用,是比较有效的后一种(简称适度分权)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上的主体,职工处于主动地参与管理的地位。当职工经济已比较富裕,基本生活已得到保证,就业和流动比较容易,政治和社会环境比较宽松时采用,是比较合理,比较有效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无非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其中“人和”最为宝贵,有了“人和”才能去争取和利用“天时”(客观环境和机遇);有了“人和”才有可能去逐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地利”(本企业的资源优势)“人和”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利益的一致。企业应根据职工个人的劳动力状况(受教育程度、专长、能力、经验等),劳动态度、劳动贡献等因素来确定其工作岗位、劳动报酬等。职工参与管理的途径和形式,概括起来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A、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职工代表在其中只占一定比例,并享有与其他代表同等权力与义务B、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职工代表在其中只占较多的名额,并享有与其他监事同等的职权C、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成本、设备和现场管理等)主要解决“依靠人”的问题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A、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善或绝对恶。(人之初、性本善)B、人性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而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C、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