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和探讨了环境意识概念及环境意识的重点特点,阐述了产生环境意识和人对环境关系的认识,提出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措施。【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一、环境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要使我国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达到发达社会的目标,按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不增加环境污染和生态是不可能的。但是,环境破坏,不仅会损坏生活质量,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增长,从而不可能达到发达社会的要求,形成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就得努力协调解决。“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模式的革命,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的增长,这是不可持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三个可持续性:一是生态可持续性,二是经济可持续性,三是社会可持续性。总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续性。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人类终于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任意的破坏,才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基于此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有着极大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思维开阔,具有受教育程度高的优势,肩负着未来建设的重任,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率先实现环境意识对经济生活的超越。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行为规范的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有深远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大事,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环境意识既包括理论认识,也包括实践要素,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即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和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和环境心理意识、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新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普遍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的观念,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迫切。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掌握绿色技术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实施绿色教育是当前推进课堂教学和学校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的重要途径,大学通过绿色教育,可使大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学通过绿色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绿色理念、绿色思维模式、绿色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策略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手段实施环境教育,划分为五个方面,即思想认识类、基本知识类、课程学习类、思维方法类和实践行为类。1.思想认识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提出了多年,各种新闻媒介一直在进行宣传,各种有关社会活动层出不穷,处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耳濡目染,对绿色及其相关概念应有所了解,在思想上对绿色理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2.基本知识类,绿色理念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知识在相关课程中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应该具有这方面初步的基础知识。3.课程学习类,近几年,我们在选修课程中,结合科研内容和科研阶段性成果,增加了绿色产品、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内容。4.思维方法类,通过不同环节绿色理念的学习和接触,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且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扩展到所学的知识范围,影响或指导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系统的绿色知识的学习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实践行为类,学习是手段,学以致用才是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思维方法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并不断地创新,是对教学、教育效果的检验。在大学教育中绿色知识的学习与实际行为结合得好坏,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从事具体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自觉地宣传绿色知识。为使高校环境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全面、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确保环境教育的教学时效,加强课程设置中环保内容的连续性,加强教师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现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有关环境知识现状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学会了怎样判断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利或有损于环境。但是,这并不表明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意识,知识变为意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和体验基础上的实践。因此,在预防及解决环境问题时,主动参与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必须帮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形成高度的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近几年来,次数频繁来势凶猛的风沙天气,给我国许多地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而形成这一恶劣天气的原因,除气候的因素外,还有我国日益恶化的土地沙化问题。目前,我国土地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国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沙化的总体状况仍在恶化“沙进人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新闻媒体所传播的各种各样的当代中国的声音中,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是来自为环境危机而敲响的警钟。环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四、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起步早,已经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德国弗赖堡大学的药物化学研究所,在建立实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同时,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促使学生自觉地提高在实验时的环境保护意识。当某学生随意倒掉实验废水或多余试剂时,自动监测系统会立即报警,实验室管理人员立即调查原因并做出记录。在学生毕业的时候,除了发给毕业证书外,还附加对学生环境意识的评价证明。对于学生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单位找工作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力的推荐信,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们的宣传媒体在揭露环境问题和报道污染事故方面还不够全面,大众对许多的环境污染事故并不知多少,这对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很不利的。这就需要转变以下观念:一是居民有知晓环境现状的权力,环境现状公报要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予以公报。二是应该相信公众对揭露环境问题和污染事故的报道有分析能力,会采取正确的态度。三是“环境危机”意识是产生和形成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危机教育在生态意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只有充分揭露环境污染事故的严重情况才能形成危机意识的必要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需要新人,有新的价值观、新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人去创造。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地塑造自己成为新人,并自觉地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参考文献:[1]王冀平刘晓颖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期.[2]黄顺江环境意识影响环境政策《中国环境报》2006年.[3]米义年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高教论坛》200310期.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