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3.注意课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4.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学习难点】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知识链接】【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自主学习】一.熟读课文,读准生字,理解词义,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读课文2遍并注意停顿,读出语气。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①.字词注音:嘉肴.(yáo)弗食(fú)旨.(zhǐ)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ă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②.合作探究,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菜。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弗食:不吃(它)。食,动词,吃,品尝。不知其善:不知2道它的好。善,好。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顶点。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常自反:反省自己。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故曰:所以说。故,所以。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长,促进。兑命:通假字,通“悦”,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音xiào,教。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3.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学海导航,合作探究】二.质疑问难,把握内容,探究写法。1.将全文分为两层并归纳层意。第一层(1—3句):通过三层推论,为“教学相长”的观点作铺垫。第二层(4—6句):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论总结。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3.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老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获得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有可能会激发老师的思维,使老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可能也是老师自己理解的难点,等等。4.“教学相长”和“学学半”有什么异同?这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共同说明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相辅相成,有共同促进和提升的作用。是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后者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在其中,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的关系:“教学相长”是全文的结论,后者是补充和强调这一结论的。两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5.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开头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6.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哪些特点?其一,使用较多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句式整齐。两两相对。三个对偶句: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性。前三句话的论证过程:第一句由“嘉肴”“至道”从反面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3第二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从正面推论;第三局以“知不足”“知困”深化前两句的内容,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从正面引论。第四句推导出得出结论:“教学相长”的观点,第五句引论,第六句总结归纳。文气贯通,层层递进。三.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就像在平时的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四.背诵默写课文。目标检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学.学半甘美不通,理解不了教。(二)、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三)、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我勉励。(4)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5)《兑命》曰:“学学半。”——《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四)、读懂全文,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这篇课文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五)、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1)学是第一位,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取“教”的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如果对方能明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若他还有疑问,表明的理解中可能存在漏洞和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六)、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七)、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四、拓展延伸,展现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先自度.其足(duó)(量)(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2、翻译下列句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脚的尺寸到、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一、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