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积极心理学概论绪论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劳拉.金:“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定义:“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问题,心理学正在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积极情感体验(主观层次)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积极人格特质(个体层面)关键是对积极人格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界定,为测量和编制量表奠定基础。积极的组织系统(群体层面)确定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第一节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1、产生:20世纪末,美国兴起,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和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Csikzentmihalyi)。1997年塞利格曼就任APA主席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2、历史必然性——当今世界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1)心理学自身发展要求。它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除了关注消除痛苦之外,更多地关注创造快乐。柏拉图:“让全民快乐是一切制度的根本。”(2)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稳定繁荣人类的积极品质(3)中国普及积极心理学的意义理由:中国人习惯于看到事情糟糕的一面,比欧美人更容易不快乐;小康社会阶段。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光明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三、评价存在的问题:1、心理学中精神病理学的传统所带来的问题;2、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所引发的问题;3、Frankl的思辨性观点所带来的问题。研究中有待克服的问题:与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等。第二节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一、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引导心理学目标的回归,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根本目标二、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即研究积极力量并使人健康幸福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分析人的行为和观点、问题,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第二章关于积极和积极体验什么是积极?“积极”概念,1958年贾霍达(M.Jahoda)积极(positiv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字(positum),它的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定义:指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了最高潜能的行为,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对积极的理解:积极是指主观上的感受,只能与自己的过去感受相比。积极是一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积极主要不是人的外显积极而是内在积极,它是人的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积极并不总是积极有为地把每一个事情都去办好。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然性1.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重要本性拉瑞·纳希实验证实同情、关心等积极品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己成为了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社会促进效应人的心灵中有天生的积极种子,能否顺利发芽生长,还要依赖于后天的其它条件。2.积极也符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类所拥有的积极品质的累积。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要性1.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倡导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才有可能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2.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积极的思想是帮助找到“强调竞争”与“强调公平”之间平衡点的关键。第二节积极体验一、什么是积极情绪体验所谓积极情绪体验是指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体验。积极体验的形式:把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力量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二、积极情绪的功能1.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具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的功能。2.积极情绪对心理紧张的消解功能积极情绪体验能控制或延缓消极情绪所导致的各种心血管的异常变化三、主观幸福感体验1.什么是幸福《现代汉语词典》:“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泰勒.本.沙哈尔: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3.主观幸福感的评估与测量(1)量表测量法A.单题测量法B.多题测量法(2)其它的评估方法如行为记录法、生理指标检测法、他人评价法第三章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体验之一)第一节面对挫折时的积极与消极的想法一、工具性认知与评价性认知(一)自我对话时的认知方式当人感受外界事物时,会自我对话或自言自语,这种心理活动叫做认知。工具性认知指向对事物的应对与处理,是对事物特点规律的认知。它帮助人解决问题,具有工具性和指导性。评价性认知是评价自己做得如何,成败了怎样,和别人比又怎样的认知。这种评价会产生情绪。中性刺激,工具性认知起主导作用,不会有激烈的情绪反应;正性刺激或负性刺激,有评价功能,使人卷入情绪中。(二)认知偏差及后果工具性认知出现偏差,会导致行动的失败。评价性认知出现偏差,会产生不健康的情绪,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心理不健康的人,多半也是心理阴影多的人,主要是评价性认知出了问题。二、面对挫折时的消极与积极的信念(一)消极信念是不能适应环境要求的,不灵活的,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想法。其特点:僵固的,缺少弹性的;主观的,脱离现实的;不符合逻辑的,不讲理的;有损于你的心理幸福的;有损于你追求基本的生活目标;有损于发展和维系你与他人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二)积极信念是指适应环境的要求,有利于解决问题和有利于心理幸福的想法。特点:灵活的,有弹性的;与现实是一致的;符合逻辑,合理的;有助于你的心理幸福;有助于你追求基本的生活目标;有助于发展和维系你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第二节常见的消极与积极信念一、刻板的要求(命令)与充分的选择(一)刻板的要求分析:对现实具有强制性或绝对化的要求,不留有余地,是病理性情绪的来源。(二)充分的选择分析:充分的选择向自己表明生活中自己想要的东西或不想要的东西,它的语气是合理的、缓和的、客观的,能灵活的、有弹性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二、惊呼的与非惊呼的信念(一)惊呼的信念是指大惊小怪,夸大消极事件的不利后果的想法。分析:这种信念是对不利事件的不利后果的夸大,会影响人的情绪健康。(二)非惊呼的信念:当我们面对不利事情时,甚至是危险的事情时,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糟糕。分析:一个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当然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也不能认为这是最糟糕的,不将悲观情绪推向极端。三、低挫折容忍与高挫折容忍的信念分析:陈述表明事情是不可忍受的,持有这种信念很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令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分析:在这种陈述中,承认所面对的挫折事件是难以忍受的,但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忍耐性和战胜挫折的信心。四、贬低自我、他人和世界与接受自我、他人和世界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以偏概全,用概括化的方式来简化这个复杂的世界,用事物的消极评价来替代事物的完整评价。(二)接受自己、他人和世界分析:向自己承认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凡人,都有可能犯错误,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是一个复杂的地方,既有让人满意的地方,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一些中性的与自己无关的方面,它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第三节积极的负性情绪与消极的负性情绪的差别一、差别:积极、健康的负性情绪在强度上不如消极、不健康情绪的负性情绪强烈。最重要的差异是引起两者的信念不一样。换句话说,负性情绪是否积极健康,取决于人的认知或者信念是否积极与合理。第四章指向自我的积极:自我接纳(积极体验之二)第一节无条件接纳自己一、价值条件化——使人有条件地接纳自己(一)什么是有条件地接纳自己所谓有条件地接纳自己,是指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好坏(成败)来决定是否接纳自己,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存在来接纳自己。(二)后果功利化对待自己的取向是神经症的根源之一。损害人做事的乐趣。二、去价值条件化就能自我接纳(一)所谓自我接纳就要把自己不需要的,对自己不合理的要求丢掉,做回自己想做的自己,让自己回到自然的乐趣上(或者说是正视自己存在的完整性,接受自己的长短处和优缺点,不因为自己有缺点或一件事情做不好而过分自责)。(二)自我接纳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三、自我接纳的方法(一)停止与自己对立(二)停止苛求自己(三)停止否认或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四)不轻易否定自己的人格第二节确立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一、什么是自我同一性(一)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二)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丧失或混乱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crisis)。发展阶段(年龄)心理·社会的危机心理·社会品质婴儿前期信赖—不信赖希望婴儿后期自律性—羞耻·怀疑意志力幼儿期主导性—罪恶感目标,勇气儿童期勤奋—自卑能力青少年期同一性—角色混乱忠诚成人前期亲密—孤独爱成人中期繁衍—停滞关心成人后期自我整合—绝望青少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一、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状况:11岁后,渴望独立又害怕孤独,渴望独立自主而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渴望被理解而又不主动去理解他人,想找他人倾诉而又怕他人看穿自己,时常感到渺茫,为了突出自我、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的价值体系和反抗以前的权威、否定旧的价值体系,他时常采用不成熟但必要的对抗方式——敏感、情绪化和叛逆。发展任务: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确立成功,则意味着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反之,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二、大学“校漂族”的自我同一性危机高校周围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毕业了却不就业,照样在学校,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的人。(一)对“校漂族”应该怎样看待呢?“校漂”是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但“校漂”不应该成为一种生存常态。“校漂族”是心理社会化不足的典型人群。(二)根源在于自我同一性危机表现:虚荣心;时间前景混乱;勤奋感混乱;对异性难以形成亲密感。主要问题:没有找到自己,没有精神归属,漂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