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及意义。培养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重难点揣摩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学法指导质疑法情景再现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迁移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一篇体现浓浓父子之情的《背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讲述父亲故事的文章《台阶》二、出示学习目标三、了解写作背景《台阶》,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是作者李森祥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容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及其亲切,真实的回忆,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了这篇小说。四、检查预习情况1、读熟课文,划出词语,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凹凼()门槛()涎()水揩()黏()性尴尬()撬()烦躁()硌()嵌着()黏性()胯骨()磕烟灰()2、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揩:凹凼:尴尬:微不足道:低眉顺眼:大庭广众:五、整体感知1、文章以“台阶”为题,围绕台阶写了一件什么事?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身体却累垮了。2、、品味细节,为“父亲”摄像。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摄像记者,走进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去拍摄一段反映父亲形象的录象,你怎样选择拍摄角度呢?请用“我选择————的角度,我看到了一个——————的父亲。”回答3、悟“父亲”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说一句话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4、评“父亲”•对于这些付出,你觉得父亲值得吗?•值得:理由是(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实现了自己生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造福后代子孙。)•不值得:理由是(1、父亲的固执让每个人为之叹息,他辛苦了大半辈子,当真该享清福,享受自己用大半生换来的尊重和地位时,却感到处处不对劲了。2、从文末儿子对父亲的态度也可以感受到。)5、拓展迁移——“阅父亲”文中父亲那种为了人生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和不惜一切的付出精神,不得不使我们赞叹和钦佩,那么生养我们的父亲在生活的道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你以“父亲,我想对您说……”的形式说出你此时此刻最想对父亲说的话。6、知识采撷(我收获,我幸福)请来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请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父亲身上,我学到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写作方法上,我收获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基础知识方面,我收获了().7、教师总结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教育着我们。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可在我们跌倒时,父亲教会我们怎样站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勇敢的去面对。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关注我们平凡的父亲,也关注那些与父亲一样平凡的人们。六、达标检测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父亲的考题①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甲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②儿子紧张的情绪乙了下来。③“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④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⑤“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⑥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⑦“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⑧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⑨“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⑩“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11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12“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13儿子一下子懵了。14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懵()了真谛()2.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甲处()A.炫耀B.夸赞C.标榜乙处()A.松弛B.松懈C.懈怠3.第④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和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4.第11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6.从文末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吗?参考答案:1.měnɡdì2.CA3.神态动作(细节)表现儿子十分自信的样子4.认为自己立刻就能准确地回答出父亲的考题答案5.为引导儿子正确地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对儿子人生态度的关注及对儿子真挚的爱6.不过分计较得失,实实在在地生活。(意思对即可)七、作业人物作文片段,可写任何人(恰当的运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字数,150字左右。板书设计《台阶》李森祥勤劳不懈追求地位父亲尊重谦卑不甘人后教学反思:《台阶》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2、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及意义。培养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重难点揣摩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学法指导质疑法情景再现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写作背景,我知道。《台阶》,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是作者李森祥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容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及其亲切,真实的回忆,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了这篇小说。二、生字新词我会读、会写、知其意。1、读熟课文,划出词语,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凹凼()门槛()涎()水揩()尴尬()撬()烦躁()硌()嵌着()黏性()胯骨()磕烟灰()2、你认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揩:凹凼:尴尬:微不足道:低眉顺眼:大庭广众:4、预习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下来。三、整体感知文章以“台阶”为题,围绕台阶写了一件什么事?温馨提示:在————身上,发生了————事,结果————。四、品味细节,1、为“父亲”摄像。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摄像记者,走进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去拍摄一段反映父亲形象的录象,你怎样选择拍摄角度呢?请用“我选择的角度,我看到了一个的父亲。”回答2、悟“父亲”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说一句话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3、评“父亲”•对于这些付出,你觉得父亲值得吗?值得,理由是()不值得,理由是()五、拓展迁移——“阅父亲”文中父亲那种为了人生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和不惜一切的付出精神,不得不使我们赞叹和钦佩,那么生养我们的父亲在生活的道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你以“父亲,我想对您说……”的形式说出你此时此刻最想对父亲说的话。六、知识采撷(我收获,我幸福)请来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请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父亲身上,我学到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写作方法上,我学到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基础知识方面,我收获了()七、作业人物作文片段,可写任何人(恰当的运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字数,150字左右。八、达标检测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父亲的考题①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甲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②儿子紧张的情绪乙了下来。③“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④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⑤“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⑥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⑦“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⑧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⑨“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⑩“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11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12“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13儿子一下子懵了。14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懵()了真谛()2.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甲处()A.炫耀B.夸赞C.标榜乙处()A.松弛B.松懈C.懈怠3.第④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了和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4.第11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在()。6.从文末父亲的话中,你能看出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吗?